轉眼,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建州已40周年。40年來,沐浴著黨的民族政策的陽光雨露,迎著改革開放的浩蕩東風,黔西南州感恩奮進,砥礪前行,茁壯成長,在實現偉大夢想的新時代,全州300多萬各族兒女的夢想正在一個個變成現實。
一
建州40年,是黔西南州致力改善生存發展條件的40年,全州上下凝心聚力、艱苦奮斗,舉全州之力,奮力推進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出山夢”“電燈夢”“電話夢”“自來水夢”……美夢成真。
山花爛漫,群山翠綠,興義萬峰林機場風和日暖。中午時分,灑滿陽光的跑道上,飛機急速奔跑,漸漸飛上天空,飛越萬峰林,飛過蒼茫群山……這是興義飛往首都北京的航班,兩個小時后便可到達。盤江兒女的這個“飛天夢”,早在18年前就實現了。
興義機場
2004年7月18日,貴州省少數民族地區第一個支線機場——興義機場正式通航,開通興義至貴陽、昆明航線,乘飛機到貴陽或昆明只需要半小時。通航當天上午,全州各族群眾自發來到興義機場,見證家鄉這一發展史上的盛況。
18年后的今天,興義機場已修建了新航站樓,先后開通了飛往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南京、武漢等全國17個城市的航線,打開了南來北往的空中走廊,大大縮短了黔西南州與外界的距離,到許多城市航程時間都在兩小時以內,清晨從興義出發,到達千里之外的城市,還能趕上當天上午九點上班。
“飛天夢”僅是黔西南州各族同胞的一個超級夢想,在跨越山海、向往詩和遠方的征程中,還有“公路夢”“火車夢”“高速夢”“高鐵夢”等一個夢想,在一年年地變成現實。
黔西南州地處黔滇桂三省區結合部,被南北盤江緊緊環抱,四面群山阻隔、溝壑縱橫,在遠古時代屬于夜郎腹地。北上貴陽、西出云南走的是古驛道,三天三夜方能到達,如今千里古驛道隱沒在了群山里。南下“兩廣”走的是水路,沿南北盤江劃船而下,過紅水河,入珠江,七天七夜方能到達。走出大山,山路彎彎、水路漫漫,路難行。
黔西南州成立后,將“修路”作為改變生存發展條件的重要舉措來抓,一屆接著一屆干,一代干給一代看,干出了驚人的巨變,干出了夢想的奇跡。
鐵路從無到有。1992年開工建設的南昆鐵路,1997年建成通車,橫穿冊亨、安龍、興義三縣市,設置5個客貨站,結束了黔西南州不通鐵路的歷史,打通了南下出海的鐵路大通道,“坐著火車出遠門”已不再是布依山歌傳唱的傳說。
高速公路從無到有。先后建成了晴興、惠興、汕昆、望安、羅望、紫望、盤江等高速公路,全州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620公里,不僅實現了縣縣通高速,還打通了東南西北出山的快速通道,成功實現了“四面突圍”。
二
建州40年,是黔西南州奮力擺脫貧困的40年,全州上下眾志成城、攻堅克難,攻克了一個又一個堡壘,打贏了一場又一場硬仗,徹底撕掉了絕對貧困的標簽,全州整體實現了脫貧夢想!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就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動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取得了新的歷史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也不能少。
擺脫貧困始終是黔西南州各族群眾苦苦求索的夢想。
建州以來,黔西南州始終把脫貧致富、共同富裕作為凝聚各民族群眾團結奮進的價值取向,加大對民族村鎮、貧困村扶持力度,持續推進基礎設施改善和民族經濟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盤江大地拉開了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同步小康的大戰役。
阿妹戚托小鎮 劉昌華 攝
貧困人口大都生活在“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深山區、石山區,黔西南州堅持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之策,創新實施“新市民”計劃。在基礎設施完善、就業支撐力強、發展空間較大的城鎮建設36個新市民小區,將33.85萬人群眾搬出了深山區、石山區,搬進了城鎮,變成了新市民。同步加快后續扶持五大體系建設,切實解決就學就醫、社會保障、文明教育、素質提升等實際問題,搬遷新市民子女就學率實現100%;新市民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口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達到100%;有勞動能力搬遷家庭實現了1人以上就業,搬出了困境、搬出了窮窩、搬出了新生活。
為改變生產生活條件落后狀況,黔西南州全力攻堅四大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全力攻堅“組組通”公路工程,建成“組組通”硬化路4696公里,肩挑馬馱的運輸方式成為歷史;全力攻堅“安全飲水”工程,先后實施農村安全飲水工程4000多個,解決240萬人安全飲水問題,農村安全飲水率達到98%以上;全力攻堅“安全用電”工程,全面實施農村電網升級改造,“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已經不再是夢;全力攻堅“村村通”通訊工程,建成通信光纜6.3萬公里,全州行政村通光纖率達到100%,全州近2000所學校接通寬帶,“城市農村,同堂教學”已成現實。
為改變產業發展滯后、群眾脫貧收入保障性不強的狀況,黔西南州將產業扶貧作為貧困人口脫貧的重要支撐,扎實推進“一縣一業、一鄉一特、一村一品”扶貧產業發展,促進了薏仁米、食用菌、中藥材、茶葉等十大扶貧產業全產業鏈發展,建成了500萬畝特色農業產業基地,實現了產業鏈聯結到貧困村,產業項目覆蓋到貧困戶,帶動了20多萬群眾脫貧致富。
同時堅持把教育醫療住房“三保障”作為脫貧攻堅的底線要求,切實抓好各項保障措施的落實?!笆濉币詠?,在中央定點幫扶單位和東西部扶貧協作城市的幫助支持下,黔西南州組建同心助攻團、知行協力隊、百人護航戰隊、科技先遣隊,上下同心、凝聚合力,發起脫貧攻堅最后沖刺。截至2020年底,全州7個貧困縣(市)順利摘帽、629個貧困村全部出列、43.2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徹底撕掉了絕對貧困的標簽。
三
建州40年,是黔西南州追趕同步小康的40年,全州上下團結一心,扭住經濟發展不放松,全州經濟加速發展、實力由弱變強、總量持續提升,與全省、全國人民一道實現了小康夢!
“清晨太陽出東方,扛著犁耙上山崗;早出晚歸把田種,擺脫貧困奔小康?!焙芏嗄昵?,這首在盤江兩岸傳唱的布依山歌,唱出了盤江兒女追逐小康夢的心聲。1982年黔西南州建州時,全州生產總值僅4.2億元,城鎮、農村居民人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526元、156元。那時,實現小康只能是一個遙遠的夢想。
產業是經濟的支撐,經濟是小康的支撐,沒有產業的發展,就沒有經濟的繁榮,就難以實現小康的夢想。黔西南州從建州之日起,就一直把經濟發展作為重中之重,一屆接著一屆全力推進農業、工業、服務業加快發展。
無農不穩!歷屆州委、州政府立足農業大州實際堅守的理念、保持的定力。40年來,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農業發展歷經了以糧為綱、結構調整、綠色發展等一次次變革,將全州農業不斷推向現代化。
黔西南州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創新建設“兩江一河”立體生態經濟帶,推進產業發展與生態建設有機融合,大力發展山地特色產業,創立了“普安紅”等一批國字號農產品品牌,開創了農業發展的新局面,農業增加值增速連年保持6%以上,連續5年居全省前列。
40年的精耕細作,實現了傳統農業向效益農業轉變,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56元增加至12623元、年均增長11.9%。
無工不富!黔西南州屬貴州畢水興能源富集區和國家西電東送基地,能礦資源富集,電力能源富足,全州煤炭遠景儲量196億噸以上,電力裝機突破1500萬千瓦、年發電量超過360億度。自治州成立后,開始了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艱難求索。
迎著改革開放的東風,以煤炭為主的基礎能源開發拉開了全州工業發展的序幕,安龍、興仁、貞豐、普安、晴隆等縣市先后建成一批煤礦開采礦井,煤炭生產能力迅速達到千萬噸,奠定了全州工業發展基礎。緊接著興義魯布格電站、天生橋二級電站、天生橋一級電站、北盤江光照電站等南北盤江梯級水電站建成發電,以及貞豐爛泥溝金礦、安龍戈塘金礦等一批黃金開采項目建成投產,全州形成了煤、金、電三大工業產業,撐起了全州工業發展支柱。
同時搶抓機遇加大招商引資,建成了頂效南下水泥、拉法基水泥、聚鑫扎鋼、宜化興化等一批重大工業項目,帶動了工業快速發展,建材、冶金、化工、制藥等產業初步形成。
尤其“十三五”以來,黔西南州充分發揮能礦資源、基礎能源優勢,用好用活作為全國電力體制改革試點、保留地方電網的機遇,實施“大電強網+大產業”戰略,興仁登高鋁、義龍振華新材料、安龍生態載能、義龍鵬昇紙業等一批重大工業項目建成投產,構建了以基礎能源、基礎材料、新型建材、裝備制造、特色輕工、大數據等6個重點產業為主導的新型工業體系,逐步實現傳統工業向新型工業轉變。
40年的艱難求索,全州工業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4.3%,踏上了新型工業化新起點。
無商不活!充分利用旅游、文化、氣候等資源,實施大山地旅游發展戰略,推進“旅游+”多產業融合發展、打造國際山地旅游目的地的創新理念,引領商貿物流等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
發揮山地資源優勢,通過連續舉辦七屆“中國美麗鄉村·萬峰林峰會”、五屆國際山地旅游暨戶外運動發展大會,在全國率先發布山地旅游標準體系,旅游業呈現井噴式增長,為“旅游+”多產業融合創造了條件,引領了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三產增加值年均增長13.4%;生產總值由1982年4.2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1506.37億元,年均增長11.8%。各族人民與全國人民一道同步實現了小康,踏上“十四五”更加充滿希望的現代化建設新征程。
四
建州40年,是黔西南州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的40年,全州上下齊心協力、夯基壘臺,加快推進“一圈同城”“兩翼齊飛”,城鎮化率從7.2%提高到46%,城鄉面貌煥然一新,在金州發展史上書寫了精彩篇章!
提起城市建設,黔西南州上點年紀的市民記憶猶新。建州時,州府所在地興義縣城只有街心花園方圓不到兩平方公里的城池,如今的北京路、遵義路、南環路、延安路以外均是鄉村田野,大部分縣城只有一條街、大多數集鎮只有幾棟房。農村人進城,是一種奢望和夢想。
建州以來,持續推進城鎮建設和鄉村建設,堅持州市共建,把州府建強,把城鎮建特、把鄉村建美,加快推進興興安貞“一圈同城”,著力扶持普晴冊望“兩翼齊飛”,全州各族同胞的家園一天比一天美,向往的“城市夢”一天比一天圓。
興義市“三館一場”夜景 通訊員唐涿權攝
城市“長”大了。州府所在地興義市城區由黃草壩街心花園向四面擴展,新增了桔山、民航、豐都等8個片區,建成城市大道上百公里,新增城市綜合體10余個,建成了馬嶺河峽谷景區、萬峰林景區、萬峰湖景區等旅游景區,城市建成區面積從40年前的4平方公里“長”到現在的5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從5萬人增到50萬人,功能不斷完善,環境不斷優化,品質不斷提升,國際山地旅游城市初具雛形。
城鎮“長”特了?!邦^青山,二龍廣,三者相?!边@是40年前全州數一數二的集鎮。如今,黔西南州建成了一批示范小城鎮,規模及品質超越過去排名一二三的小城鎮比比皆是。普安江西坡原是一個名不見經傳、只有兩三千人的小集鎮,普安依托10萬畝茶葉基地,深挖布依茶源文化,規劃建設居住、產業、商貿、教育、文化等功能區,成為全州獨一無二、全省屈指可數的茶旅小鎮,城鎮人口超過了5萬人。過去在北盤江畔深山里的晴隆縣三寶鄉,通過搶抓脫貧攻堅機遇,整鄉搬出大山,依托縣城建成的阿妹戚托小鎮,如今已成為3A級旅游景區。
鄉村“長”美了。興義市萬峰林街道辦事處布依族村寨納灰村,入選“全國美麗鄉村”,成為萬峰林景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每年接待游客上百萬人次;興仁市屯腳鎮苗族村寨鯉魚村如今已成為3A級旅游景區;貞豐縣者相鎮納孔村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名錄等。40年來,黔西南州將鄉村建設作為加快城鄉一體化的重要抓手,充分發揮鄉村自然資源、文化資源等優勢,持續推進鄉村發展,全州先后建成的350個美麗鄉村,各顯特色,各展風采,已成為各族人民的美好家園。
五
建州40年,是黔西南州各族同胞福祉不斷增進的40年,全州上下團結一心、辛勤耕耘,持續發展教育事業,加快補齊醫療短板,全面發展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全州人民生活水平一天天向好。
40年來,黔西南州持續辦好基礎教育,讓所有孩子圓了上學夢。不斷優化教育布局,持續加強教育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著力改善農村辦學條件,到2021年底,全州共有義務教育學校863所,全州義務教育專任教師由1982年的1.39萬人增加到2021年的3.2萬人,義務教育在校生由31.25萬人增加到50.5萬人,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5.5%,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提前兩年通過國家評估認定。
美麗的現代化校園
著力辦好高中教育,讓更多的孩子圓了大學夢。黔西南州在狠抓九年義務教育的同時,著力辦好高中教育,到2021年底,全州共有高中43所,其中省級一類示范性高中2所,省級二類示范性高中3所,省級三類示范性高中6所,高中在校生從1982年的6777人增加到2021年的9.1萬人,高中毛入學率達到93%,高考本科錄取率超過50%,讓數以萬計的農村孩子圓了大學夢。2021年高考,全州600分以上有625人,占全州總數的2.19%;一本錄取率16.31%,二本錄取率50.85%。
加快發展職業教育,讓孩子成為實用型人才。按照“職教一人,就業一個,脫貧一家”的理念,加快推進職業教育的發展,創建了黔西南州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實現了各縣市職業技術學校全覆蓋,2021年底,全州職業院校在校生達30493人,其中職院在校生11765人,逐漸形成了“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職業教育格局。
建州40年,黔西南州成功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全州呈現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生改善、民族團結、文化繁榮的良好局面,各族干部群眾立奮斗之志、起奮進之勢,正續寫趕超跨越的高質量發展時代篇章。
掃描印象黔西南公眾微信二維碼,獲取更多精彩!
( 來源 ‖ 黔西南日報 )
轉眼,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建州已40周年。40年來,沐浴著黨的民族政策的陽光雨露,迎著改革開放的浩蕩東風,黔西南州感恩奮進,砥礪前行,茁壯成長,在實現偉大夢想的新時代,全州300多萬各族兒女的夢想正在一個個變成現實。
一
建州40年,是黔西南州致力改善生存發展條件的40年,全州上下凝心聚力、艱苦奮斗,舉全州之力,奮力推進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出山夢”“電燈夢”“電話夢”“自來水夢”……美夢成真。
山花爛漫,群山翠綠,興義萬峰林機場風和日暖。中午時分,灑滿陽光的跑道上,飛機急速奔跑,漸漸飛上天空,飛越萬峰林,飛過蒼茫群山……這是興義飛往首都北京的航班,兩個小時后便可到達。盤江兒女的這個“飛天夢”,早在18年前就實現了。
興義機場
2004年7月18日,貴州省少數民族地區第一個支線機場——興義機場正式通航,開通興義至貴陽、昆明航線,乘飛機到貴陽或昆明只需要半小時。通航當天上午,全州各族群眾自發來到興義機場,見證家鄉這一發展史上的盛況。
18年后的今天,興義機場已修建了新航站樓,先后開通了飛往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南京、武漢等全國17個城市的航線,打開了南來北往的空中走廊,大大縮短了黔西南州與外界的距離,到許多城市航程時間都在兩小時以內,清晨從興義出發,到達千里之外的城市,還能趕上當天上午九點上班。
“飛天夢”僅是黔西南州各族同胞的一個超級夢想,在跨越山海、向往詩和遠方的征程中,還有“公路夢”“火車夢”“高速夢”“高鐵夢”等一個夢想,在一年年地變成現實。
黔西南州地處黔滇桂三省區結合部,被南北盤江緊緊環抱,四面群山阻隔、溝壑縱橫,在遠古時代屬于夜郎腹地。北上貴陽、西出云南走的是古驛道,三天三夜方能到達,如今千里古驛道隱沒在了群山里。南下“兩廣”走的是水路,沿南北盤江劃船而下,過紅水河,入珠江,七天七夜方能到達。走出大山,山路彎彎、水路漫漫,路難行。
黔西南州成立后,將“修路”作為改變生存發展條件的重要舉措來抓,一屆接著一屆干,一代干給一代看,干出了驚人的巨變,干出了夢想的奇跡。
鐵路從無到有。1992年開工建設的南昆鐵路,1997年建成通車,橫穿冊亨、安龍、興義三縣市,設置5個客貨站,結束了黔西南州不通鐵路的歷史,打通了南下出海的鐵路大通道,“坐著火車出遠門”已不再是布依山歌傳唱的傳說。
高速公路從無到有。先后建成了晴興、惠興、汕昆、望安、羅望、紫望、盤江等高速公路,全州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620公里,不僅實現了縣縣通高速,還打通了東南西北出山的快速通道,成功實現了“四面突圍”。
二
建州40年,是黔西南州奮力擺脫貧困的40年,全州上下眾志成城、攻堅克難,攻克了一個又一個堡壘,打贏了一場又一場硬仗,徹底撕掉了絕對貧困的標簽,全州整體實現了脫貧夢想!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就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動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取得了新的歷史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也不能少。
擺脫貧困始終是黔西南州各族群眾苦苦求索的夢想。
建州以來,黔西南州始終把脫貧致富、共同富裕作為凝聚各民族群眾團結奮進的價值取向,加大對民族村鎮、貧困村扶持力度,持續推進基礎設施改善和民族經濟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盤江大地拉開了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同步小康的大戰役。
阿妹戚托小鎮 劉昌華 攝
貧困人口大都生活在“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深山區、石山區,黔西南州堅持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之策,創新實施“新市民”計劃。在基礎設施完善、就業支撐力強、發展空間較大的城鎮建設36個新市民小區,將33.85萬人群眾搬出了深山區、石山區,搬進了城鎮,變成了新市民。同步加快后續扶持五大體系建設,切實解決就學就醫、社會保障、文明教育、素質提升等實際問題,搬遷新市民子女就學率實現100%;新市民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口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達到100%;有勞動能力搬遷家庭實現了1人以上就業,搬出了困境、搬出了窮窩、搬出了新生活。
為改變生產生活條件落后狀況,黔西南州全力攻堅四大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全力攻堅“組組通”公路工程,建成“組組通”硬化路4696公里,肩挑馬馱的運輸方式成為歷史;全力攻堅“安全飲水”工程,先后實施農村安全飲水工程4000多個,解決240萬人安全飲水問題,農村安全飲水率達到98%以上;全力攻堅“安全用電”工程,全面實施農村電網升級改造,“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已經不再是夢;全力攻堅“村村通”通訊工程,建成通信光纜6.3萬公里,全州行政村通光纖率達到100%,全州近2000所學校接通寬帶,“城市農村,同堂教學”已成現實。
為改變產業發展滯后、群眾脫貧收入保障性不強的狀況,黔西南州將產業扶貧作為貧困人口脫貧的重要支撐,扎實推進“一縣一業、一鄉一特、一村一品”扶貧產業發展,促進了薏仁米、食用菌、中藥材、茶葉等十大扶貧產業全產業鏈發展,建成了500萬畝特色農業產業基地,實現了產業鏈聯結到貧困村,產業項目覆蓋到貧困戶,帶動了20多萬群眾脫貧致富。
同時堅持把教育醫療住房“三保障”作為脫貧攻堅的底線要求,切實抓好各項保障措施的落實?!笆濉币詠?,在中央定點幫扶單位和東西部扶貧協作城市的幫助支持下,黔西南州組建同心助攻團、知行協力隊、百人護航戰隊、科技先遣隊,上下同心、凝聚合力,發起脫貧攻堅最后沖刺。截至2020年底,全州7個貧困縣(市)順利摘帽、629個貧困村全部出列、43.2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徹底撕掉了絕對貧困的標簽。
三
建州40年,是黔西南州追趕同步小康的40年,全州上下團結一心,扭住經濟發展不放松,全州經濟加速發展、實力由弱變強、總量持續提升,與全省、全國人民一道實現了小康夢!
“清晨太陽出東方,扛著犁耙上山崗;早出晚歸把田種,擺脫貧困奔小康?!焙芏嗄昵?,這首在盤江兩岸傳唱的布依山歌,唱出了盤江兒女追逐小康夢的心聲。1982年黔西南州建州時,全州生產總值僅4.2億元,城鎮、農村居民人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526元、156元。那時,實現小康只能是一個遙遠的夢想。
產業是經濟的支撐,經濟是小康的支撐,沒有產業的發展,就沒有經濟的繁榮,就難以實現小康的夢想。黔西南州從建州之日起,就一直把經濟發展作為重中之重,一屆接著一屆全力推進農業、工業、服務業加快發展。
無農不穩!歷屆州委、州政府立足農業大州實際堅守的理念、保持的定力。40年來,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農業發展歷經了以糧為綱、結構調整、綠色發展等一次次變革,將全州農業不斷推向現代化。
黔西南州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創新建設“兩江一河”立體生態經濟帶,推進產業發展與生態建設有機融合,大力發展山地特色產業,創立了“普安紅”等一批國字號農產品品牌,開創了農業發展的新局面,農業增加值增速連年保持6%以上,連續5年居全省前列。
40年的精耕細作,實現了傳統農業向效益農業轉變,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56元增加至12623元、年均增長11.9%。
無工不富!黔西南州屬貴州畢水興能源富集區和國家西電東送基地,能礦資源富集,電力能源富足,全州煤炭遠景儲量196億噸以上,電力裝機突破1500萬千瓦、年發電量超過360億度。自治州成立后,開始了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艱難求索。
迎著改革開放的東風,以煤炭為主的基礎能源開發拉開了全州工業發展的序幕,安龍、興仁、貞豐、普安、晴隆等縣市先后建成一批煤礦開采礦井,煤炭生產能力迅速達到千萬噸,奠定了全州工業發展基礎。緊接著興義魯布格電站、天生橋二級電站、天生橋一級電站、北盤江光照電站等南北盤江梯級水電站建成發電,以及貞豐爛泥溝金礦、安龍戈塘金礦等一批黃金開采項目建成投產,全州形成了煤、金、電三大工業產業,撐起了全州工業發展支柱。
同時搶抓機遇加大招商引資,建成了頂效南下水泥、拉法基水泥、聚鑫扎鋼、宜化興化等一批重大工業項目,帶動了工業快速發展,建材、冶金、化工、制藥等產業初步形成。
尤其“十三五”以來,黔西南州充分發揮能礦資源、基礎能源優勢,用好用活作為全國電力體制改革試點、保留地方電網的機遇,實施“大電強網+大產業”戰略,興仁登高鋁、義龍振華新材料、安龍生態載能、義龍鵬昇紙業等一批重大工業項目建成投產,構建了以基礎能源、基礎材料、新型建材、裝備制造、特色輕工、大數據等6個重點產業為主導的新型工業體系,逐步實現傳統工業向新型工業轉變。
40年的艱難求索,全州工業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4.3%,踏上了新型工業化新起點。
無商不活!充分利用旅游、文化、氣候等資源,實施大山地旅游發展戰略,推進“旅游+”多產業融合發展、打造國際山地旅游目的地的創新理念,引領商貿物流等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
發揮山地資源優勢,通過連續舉辦七屆“中國美麗鄉村·萬峰林峰會”、五屆國際山地旅游暨戶外運動發展大會,在全國率先發布山地旅游標準體系,旅游業呈現井噴式增長,為“旅游+”多產業融合創造了條件,引領了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三產增加值年均增長13.4%;生產總值由1982年4.2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1506.37億元,年均增長11.8%。各族人民與全國人民一道同步實現了小康,踏上“十四五”更加充滿希望的現代化建設新征程。
四
建州40年,是黔西南州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的40年,全州上下齊心協力、夯基壘臺,加快推進“一圈同城”“兩翼齊飛”,城鎮化率從7.2%提高到46%,城鄉面貌煥然一新,在金州發展史上書寫了精彩篇章!
提起城市建設,黔西南州上點年紀的市民記憶猶新。建州時,州府所在地興義縣城只有街心花園方圓不到兩平方公里的城池,如今的北京路、遵義路、南環路、延安路以外均是鄉村田野,大部分縣城只有一條街、大多數集鎮只有幾棟房。農村人進城,是一種奢望和夢想。
建州以來,持續推進城鎮建設和鄉村建設,堅持州市共建,把州府建強,把城鎮建特、把鄉村建美,加快推進興興安貞“一圈同城”,著力扶持普晴冊望“兩翼齊飛”,全州各族同胞的家園一天比一天美,向往的“城市夢”一天比一天圓。
興義市“三館一場”夜景 通訊員唐涿權攝
城市“長”大了。州府所在地興義市城區由黃草壩街心花園向四面擴展,新增了桔山、民航、豐都等8個片區,建成城市大道上百公里,新增城市綜合體10余個,建成了馬嶺河峽谷景區、萬峰林景區、萬峰湖景區等旅游景區,城市建成區面積從40年前的4平方公里“長”到現在的5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從5萬人增到50萬人,功能不斷完善,環境不斷優化,品質不斷提升,國際山地旅游城市初具雛形。
城鎮“長”特了?!邦^青山,二龍廣,三者相?!边@是40年前全州數一數二的集鎮。如今,黔西南州建成了一批示范小城鎮,規模及品質超越過去排名一二三的小城鎮比比皆是。普安江西坡原是一個名不見經傳、只有兩三千人的小集鎮,普安依托10萬畝茶葉基地,深挖布依茶源文化,規劃建設居住、產業、商貿、教育、文化等功能區,成為全州獨一無二、全省屈指可數的茶旅小鎮,城鎮人口超過了5萬人。過去在北盤江畔深山里的晴隆縣三寶鄉,通過搶抓脫貧攻堅機遇,整鄉搬出大山,依托縣城建成的阿妹戚托小鎮,如今已成為3A級旅游景區。
鄉村“長”美了。興義市萬峰林街道辦事處布依族村寨納灰村,入選“全國美麗鄉村”,成為萬峰林景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每年接待游客上百萬人次;興仁市屯腳鎮苗族村寨鯉魚村如今已成為3A級旅游景區;貞豐縣者相鎮納孔村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名錄等。40年來,黔西南州將鄉村建設作為加快城鄉一體化的重要抓手,充分發揮鄉村自然資源、文化資源等優勢,持續推進鄉村發展,全州先后建成的350個美麗鄉村,各顯特色,各展風采,已成為各族人民的美好家園。
五
建州40年,是黔西南州各族同胞福祉不斷增進的40年,全州上下團結一心、辛勤耕耘,持續發展教育事業,加快補齊醫療短板,全面發展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全州人民生活水平一天天向好。
40年來,黔西南州持續辦好基礎教育,讓所有孩子圓了上學夢。不斷優化教育布局,持續加強教育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著力改善農村辦學條件,到2021年底,全州共有義務教育學校863所,全州義務教育專任教師由1982年的1.39萬人增加到2021年的3.2萬人,義務教育在校生由31.25萬人增加到50.5萬人,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5.5%,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提前兩年通過國家評估認定。
美麗的現代化校園
著力辦好高中教育,讓更多的孩子圓了大學夢。黔西南州在狠抓九年義務教育的同時,著力辦好高中教育,到2021年底,全州共有高中43所,其中省級一類示范性高中2所,省級二類示范性高中3所,省級三類示范性高中6所,高中在校生從1982年的6777人增加到2021年的9.1萬人,高中毛入學率達到93%,高考本科錄取率超過50%,讓數以萬計的農村孩子圓了大學夢。2021年高考,全州600分以上有625人,占全州總數的2.19%;一本錄取率16.31%,二本錄取率50.85%。
加快發展職業教育,讓孩子成為實用型人才。按照“職教一人,就業一個,脫貧一家”的理念,加快推進職業教育的發展,創建了黔西南州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實現了各縣市職業技術學校全覆蓋,2021年底,全州職業院校在校生達30493人,其中職院在校生11765人,逐漸形成了“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職業教育格局。
建州40年,黔西南州成功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全州呈現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生改善、民族團結、文化繁榮的良好局面,各族干部群眾立奮斗之志、起奮進之勢,正續寫趕超跨越的高質量發展時代篇章。
掃描印象黔西南公眾微信二維碼,獲取更多精彩!
( 來源 ‖ 黔西南日報 )
贊賞金額:¥元
【免責聲明】
該文觀點和立場僅代表作者本人,印象黔西南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素材、版權屬于原作者,轉載素材僅供大家欣賞和分享。
投稿郵箱:yxqx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