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來水進家啦,終于結束喝蓄水的日子?!蹦赀^耄耋之年的父親喜形于色,像孩子般高興。2019年5月1日,興義市南盤江鎮紅椿村,清澈可口的自來水流進每家每戶,飽受飲水之苦的村民奔走歡呼。
我的家鄉在美麗的南盤江岸邊,居住著七百多戶兩千多人。這里山高、溝多,曾是聞名的“甘蔗之鄉”。腳下,南盤江之水嘩嘩向東流,匯集成萬峰湖,然后環崇山峻嶺,流向珠江,越流越遠……在岸邊,雖能看見清澈的水向東流,但在我童年記憶深處這里是最缺生活飲水的地方之一,其原因是家居住在南盤江的坡上,地名就叫坡穴。
七八十年代時,我們村子里喝水是在溝邊、樹下或田邊地角挖一個直徑約一米,深度約八十厘米的井,名叫井,實為水坑,靠老天下雨聚水沉淀或浸水而供村民生活飲用。秋冬枯水季節,村民們會不約而同各自挑著空木桶到村子離家近一公里的老井里去挑水。上年紀的人都知道,當時挑水所用工具是扁擔挑木桶。天蒙蒙亮,路上傳來腳步聲、扁擔與木桶咯吱摩擦聲及有說有笑的聲音,就知道村民又去挑水了。
“咯咯……”雞叫三鳴,就有人手提馬燈早起去井里挑水,因老井出水流量小,容量不大,大家都爭先恐后去搶挑,稍微慢點就無水可挑了,這樣勉勉強強能維持到春節前后。碰著特別干旱之年,老天不下雨,水井流出的水會越來越小,村民們就要下到南盤江挑水,來回要走一個多小時的路程,男女老少,來來回回、穿梭不?!?/p>
逢枯水季,人多勞動力少的家庭,便產生等水這個活兒。勞動力強的大人忙碌著種地,等水這活便落在老人和孩子身上。等水就是帶上家里的木桶到井邊,目不轉睛望著水一滴一滴流出來,然后用木瓢一瓢一瓢裝進木桶里,盛滿了小跑著回家把大人叫來挑回去,裝進用石板扣的水缸里,然后又挑著空木桶返回井邊繼續守水,要守四挑水,水缸裝滿方能休息。
當時,我家的狀況是父母親早出晚歸忙著去生產隊掙工分養家糊口,姐姐上學讀書。等水是我和哥哥的任務,我與哥哥經常輪流守水,就連一天兩餐飯都是家里人送到井邊吃,偶爾一晚上睡覺是在井邊,困時就在草地打盹,由哥哥守著,哥哥困了,我等著……一支木桶水裝滿了,換另一支空桶。干旱季節,這口老井出水量小的可憐,加上等的人多,整天等到的水也就十多挑。挑回家的水除了必須用來煮飯飲用之外,淘米和洗菜用過的水喂生畜,早上洗臉水留著晚上洗腳,節省點可用兩天。如此年復年、月復月、日復日度過,可謂是望著南盤江之水向東流,卻無水用。
到九十年代,經濟稍微好轉,村子里家家戶戶都在房前屋后或院子里修蓄水池,雨季時將水蓄好,以便急用。但池子里的水存蓄時間太長,經檢測,水質未達到國家生活飲用水常規標準,直接關系到村民的身體健康,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生活生產。
2015年,脫貧攻堅號角吹響,水通路通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2019年,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幫助下,整合資金,從則戎的小龍灘把飲水管拉到村里,群眾飲水問題終于徹底解決,每家每戶都喝上干凈的自來水啦。
已過花甲之年的媽媽用著嘩嘩而淌的自來水,高興地跟我說:“兒呀,沒想到有生之年還能喝上干凈、衛生的自來水,感謝黨、感謝政府!”
水通解決了上百年村民的生活問題,而路的變遷則是村民奔向致富路的快速通道。
魯迅說,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父親回憶,老輩到紅春村居住那時,村里原本也沒有路,走的人多了,才成了路。
過去村里沒有一條明顯的路,人們出行基本是順著山坡走,揀著沒有危險、無障礙處下腳走。人們在密密匝匝的荊棘灌木間穿來繞去,忽陡忽緩地上坡下坡,走出遮天蔽日的松林,才到當時的政府。上山干活,路在腳下,各揀各的路走,三人不同路,十人路不同。
要想富,先修路。到了1956年,巴結糖廠建立,為發展甘蔗種植,將甘蔗運到糖廠,整個巴結鎮內掀起修路熱潮,村里的人們投工投勞參與挖路。寂靜的鄉村,炮聲如雷,鐵鋤閃動,紅旗飄飄,歌聲陣陣。村里宣傳隊,還有高年級的師生們,一日日地扛著紅旗,呼著口號,唱著歌到挖路現場慰問演出,吶喊助威。
就這樣,原來的羊腸小道,一日日變寬變長,半年工夫,從村里到巴結糖廠的泥巴公路就挖出來了。路通后的很多日子里,不單是小娃娃們,連大人們也是有事無事都要去路上來來回回的走走,路好似吸鐵石,而人是一塊鐵。
路通了,拖拉機在甘蔗收獲的季節里,整天“突突突”地忙得冒煙在路上運甘蔗。
路通了,村民種上甘蔗,經濟逐漸好轉。后來,村里有頭腦的人買回好幾臺手扶拖拉機,在賣甘蔗的季節,不分白天黑夜,一趟一趟地往外運。拖拉機里裝滿著甜甜的甘蔗,人卻猴子般拉著篷桿站在車幫上,搖搖晃晃地一路開去,昔日寂靜的鄉村,車來人往,熱鬧非凡。
路通了,但仍是黃泥巴路,天晴一路灰,下雨一路泥。天晴吃灰,拉甘蔗車子可以走,一旦下雨,路滑,滑得車子開不動。于是賣甘蔗的村民幫忙推車,往輪子前填石墊草,滿載甘蔗的拖拉機蝸牛般往前挪動,近十公里的路程,要開兩三個時辰才到目的地。
因種甘蔗經濟效益不錯,村民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后來,隨著天生橋水電站的修建,巴結糖廠不復存在了,村里的路完成了運輸甘蔗的光榮使命,變成普通的通村路。那幾年,車碾雨淋水沖刷,通村路不是塌方斷路,就是坑洼積水,寸步難行。
脫貧攻堅伊始,有人居住的地方就要通路,實施“村村通”工程,這是一個惠民,方便百姓出行的好工程。
2015年,“村村通”開始實施,六十年的土路換新顏,變成平整的水泥路。之前不敢開轎車回家的游子,開著各種款式的轎車回家過年過節。過去,碰到村里的紅白喜事,游子們愁的就是天氣,愁的就是路。如今不管天晴下雨,隨時可開轎車回去。村里人得了頭疼腦熱等病,也是開起車就可以往城里醫院送,甚是方便。
“村村通”把路硬化到每家每戶,還有人護理。路如蛛網,四通八達。過去肩挑的活計,現在變成三輪車、摩托車、農用車運輸?,F在的村里,幾乎家家有一樣車,干活時拉著家人,拉著肥料。年輕的小伙子大姑娘們,下地干活騎著摩托車,像城里人開著寶馬兜風一樣瀟灑,一路紅塵,好不威風。
村路悠悠,越走越寬。村里的路,從無到有,從窄到寬,從羊腸小路到車行的寬闊大道,從坑洼不平的泥濘土路到平整光潔的水泥路,承載著村民的夢想、追求和幸福,越來越寬,越來越遠……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吃水不忘挖井人,開車不忘修路人。如今的紅椿村,水清路好,電通網通,村民幸福感油然而生。
作者簡介:羅振,貴州省興義市,70后人,教育工作者,高考志愿規劃師(高級)、《黔西南日報》特約記者、《神州文藝》簽約作家。
從事教育教學工作23年,曾編輯《興義教育》40期300多萬字。在《中國教育報》《西南當代作家》《貴州文學》《貴州日報》《貴州教育報》《貴州民族報》《黔西南日報》等媒體、雜志發表通訊、散文等作品600篇以上,上百萬字,作品多次在省州市征文比賽中獲獎。
代表作品:散文《父親土地情節》《從“鍋兒”到WiFi的演變》等。通訊《職教一人 就業一人 脫貧一家》《守望大山 愛生如子——記貴州省骨干教師查玉仙》等。
高考志愿填報指導方面,近三年來,精準指導上百名學生成功填報志愿,作者聯系電話18208652446。
掃描印象黔西南公眾微信二維碼,獲取更多精彩!
( 作者 ‖ 羅振 編輯 ‖ 印象黔西南 )
“自來水進家啦,終于結束喝蓄水的日子?!蹦赀^耄耋之年的父親喜形于色,像孩子般高興。2019年5月1日,興義市南盤江鎮紅椿村,清澈可口的自來水流進每家每戶,飽受飲水之苦的村民奔走歡呼。
我的家鄉在美麗的南盤江岸邊,居住著七百多戶兩千多人。這里山高、溝多,曾是聞名的“甘蔗之鄉”。腳下,南盤江之水嘩嘩向東流,匯集成萬峰湖,然后環崇山峻嶺,流向珠江,越流越遠……在岸邊,雖能看見清澈的水向東流,但在我童年記憶深處這里是最缺生活飲水的地方之一,其原因是家居住在南盤江的坡上,地名就叫坡穴。
七八十年代時,我們村子里喝水是在溝邊、樹下或田邊地角挖一個直徑約一米,深度約八十厘米的井,名叫井,實為水坑,靠老天下雨聚水沉淀或浸水而供村民生活飲用。秋冬枯水季節,村民們會不約而同各自挑著空木桶到村子離家近一公里的老井里去挑水。上年紀的人都知道,當時挑水所用工具是扁擔挑木桶。天蒙蒙亮,路上傳來腳步聲、扁擔與木桶咯吱摩擦聲及有說有笑的聲音,就知道村民又去挑水了。
“咯咯……”雞叫三鳴,就有人手提馬燈早起去井里挑水,因老井出水流量小,容量不大,大家都爭先恐后去搶挑,稍微慢點就無水可挑了,這樣勉勉強強能維持到春節前后。碰著特別干旱之年,老天不下雨,水井流出的水會越來越小,村民們就要下到南盤江挑水,來回要走一個多小時的路程,男女老少,來來回回、穿梭不?!?/p>
逢枯水季,人多勞動力少的家庭,便產生等水這個活兒。勞動力強的大人忙碌著種地,等水這活便落在老人和孩子身上。等水就是帶上家里的木桶到井邊,目不轉睛望著水一滴一滴流出來,然后用木瓢一瓢一瓢裝進木桶里,盛滿了小跑著回家把大人叫來挑回去,裝進用石板扣的水缸里,然后又挑著空木桶返回井邊繼續守水,要守四挑水,水缸裝滿方能休息。
當時,我家的狀況是父母親早出晚歸忙著去生產隊掙工分養家糊口,姐姐上學讀書。等水是我和哥哥的任務,我與哥哥經常輪流守水,就連一天兩餐飯都是家里人送到井邊吃,偶爾一晚上睡覺是在井邊,困時就在草地打盹,由哥哥守著,哥哥困了,我等著……一支木桶水裝滿了,換另一支空桶。干旱季節,這口老井出水量小的可憐,加上等的人多,整天等到的水也就十多挑。挑回家的水除了必須用來煮飯飲用之外,淘米和洗菜用過的水喂生畜,早上洗臉水留著晚上洗腳,節省點可用兩天。如此年復年、月復月、日復日度過,可謂是望著南盤江之水向東流,卻無水用。
到九十年代,經濟稍微好轉,村子里家家戶戶都在房前屋后或院子里修蓄水池,雨季時將水蓄好,以便急用。但池子里的水存蓄時間太長,經檢測,水質未達到國家生活飲用水常規標準,直接關系到村民的身體健康,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生活生產。
2015年,脫貧攻堅號角吹響,水通路通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2019年,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幫助下,整合資金,從則戎的小龍灘把飲水管拉到村里,群眾飲水問題終于徹底解決,每家每戶都喝上干凈的自來水啦。
已過花甲之年的媽媽用著嘩嘩而淌的自來水,高興地跟我說:“兒呀,沒想到有生之年還能喝上干凈、衛生的自來水,感謝黨、感謝政府!”
水通解決了上百年村民的生活問題,而路的變遷則是村民奔向致富路的快速通道。
魯迅說,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父親回憶,老輩到紅春村居住那時,村里原本也沒有路,走的人多了,才成了路。
過去村里沒有一條明顯的路,人們出行基本是順著山坡走,揀著沒有危險、無障礙處下腳走。人們在密密匝匝的荊棘灌木間穿來繞去,忽陡忽緩地上坡下坡,走出遮天蔽日的松林,才到當時的政府。上山干活,路在腳下,各揀各的路走,三人不同路,十人路不同。
要想富,先修路。到了1956年,巴結糖廠建立,為發展甘蔗種植,將甘蔗運到糖廠,整個巴結鎮內掀起修路熱潮,村里的人們投工投勞參與挖路。寂靜的鄉村,炮聲如雷,鐵鋤閃動,紅旗飄飄,歌聲陣陣。村里宣傳隊,還有高年級的師生們,一日日地扛著紅旗,呼著口號,唱著歌到挖路現場慰問演出,吶喊助威。
就這樣,原來的羊腸小道,一日日變寬變長,半年工夫,從村里到巴結糖廠的泥巴公路就挖出來了。路通后的很多日子里,不單是小娃娃們,連大人們也是有事無事都要去路上來來回回的走走,路好似吸鐵石,而人是一塊鐵。
路通了,拖拉機在甘蔗收獲的季節里,整天“突突突”地忙得冒煙在路上運甘蔗。
路通了,村民種上甘蔗,經濟逐漸好轉。后來,村里有頭腦的人買回好幾臺手扶拖拉機,在賣甘蔗的季節,不分白天黑夜,一趟一趟地往外運。拖拉機里裝滿著甜甜的甘蔗,人卻猴子般拉著篷桿站在車幫上,搖搖晃晃地一路開去,昔日寂靜的鄉村,車來人往,熱鬧非凡。
路通了,但仍是黃泥巴路,天晴一路灰,下雨一路泥。天晴吃灰,拉甘蔗車子可以走,一旦下雨,路滑,滑得車子開不動。于是賣甘蔗的村民幫忙推車,往輪子前填石墊草,滿載甘蔗的拖拉機蝸牛般往前挪動,近十公里的路程,要開兩三個時辰才到目的地。
因種甘蔗經濟效益不錯,村民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后來,隨著天生橋水電站的修建,巴結糖廠不復存在了,村里的路完成了運輸甘蔗的光榮使命,變成普通的通村路。那幾年,車碾雨淋水沖刷,通村路不是塌方斷路,就是坑洼積水,寸步難行。
脫貧攻堅伊始,有人居住的地方就要通路,實施“村村通”工程,這是一個惠民,方便百姓出行的好工程。
2015年,“村村通”開始實施,六十年的土路換新顏,變成平整的水泥路。之前不敢開轎車回家的游子,開著各種款式的轎車回家過年過節。過去,碰到村里的紅白喜事,游子們愁的就是天氣,愁的就是路。如今不管天晴下雨,隨時可開轎車回去。村里人得了頭疼腦熱等病,也是開起車就可以往城里醫院送,甚是方便。
“村村通”把路硬化到每家每戶,還有人護理。路如蛛網,四通八達。過去肩挑的活計,現在變成三輪車、摩托車、農用車運輸?,F在的村里,幾乎家家有一樣車,干活時拉著家人,拉著肥料。年輕的小伙子大姑娘們,下地干活騎著摩托車,像城里人開著寶馬兜風一樣瀟灑,一路紅塵,好不威風。
村路悠悠,越走越寬。村里的路,從無到有,從窄到寬,從羊腸小路到車行的寬闊大道,從坑洼不平的泥濘土路到平整光潔的水泥路,承載著村民的夢想、追求和幸福,越來越寬,越來越遠……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吃水不忘挖井人,開車不忘修路人。如今的紅椿村,水清路好,電通網通,村民幸福感油然而生。
作者簡介:羅振,貴州省興義市,70后人,教育工作者,高考志愿規劃師(高級)、《黔西南日報》特約記者、《神州文藝》簽約作家。
從事教育教學工作23年,曾編輯《興義教育》40期300多萬字。在《中國教育報》《西南當代作家》《貴州文學》《貴州日報》《貴州教育報》《貴州民族報》《黔西南日報》等媒體、雜志發表通訊、散文等作品600篇以上,上百萬字,作品多次在省州市征文比賽中獲獎。
代表作品:散文《父親土地情節》《從“鍋兒”到WiFi的演變》等。通訊《職教一人 就業一人 脫貧一家》《守望大山 愛生如子——記貴州省骨干教師查玉仙》等。
高考志愿填報指導方面,近三年來,精準指導上百名學生成功填報志愿,作者聯系電話18208652446。
掃描印象黔西南公眾微信二維碼,獲取更多精彩!
( 作者 ‖ 羅振 編輯 ‖ 印象黔西南 )
贊賞金額:¥元
【免責聲明】
該文觀點和立場僅代表作者本人,印象黔西南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素材、版權屬于原作者,轉載素材僅供大家欣賞和分享。
投稿郵箱:yxqx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