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長的人類活動中,尤其是在被喻為“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的貴州,無論是經濟社會的發展,還是國家軍隊的開疆拓土,抑或平民百姓的生產生活,橋一直不可或缺。古神話里說:“雨后彩虹是‘人間天上的橋’,通過彩虹就能上天”,顯然講的是橋在交通方面發揮的作用。
得知普安五嘎沖水庫將要竣工蓄水的消息,我們才急著要去看看傳說中的黃家橋。要不水庫截流蓄滿水后,它就永遠沉睡在數十米深的水下了。
時令雖是初冬,但清風送爽,與普安青山中學任教的金宇光老師和肖化云、張仕琨、楊家賢、鄧志明、常必鵬、陳明英等攝友同行,趁著興致,我們直奔黃家橋。
從普安縣城到青山鎮,右轉2公里到雪浦,然后車行8公里至博上村,再行約4公里到黃家橋寨子,然后步行三百米就到了黃家橋。
黃家橋位于普安縣青山鎮博上與盤縣新民鄉的交界,虎踞在深溪河上游的茶馬古道上,是清朝和民國時期青山、安谷、高武等地商賈馬幫由黔入滇的必經之橋,人稱“普安清朝第一橋”。
遠看深溪河上的黃家橋,如長龍臥波,若飛若動,雖歷經100多年風吹浪打,并未有絲毫裂變。但凡到此參觀過的人,無不驚嘆前人設計科學、用石考究。
黃家橋有三個橋孔,橋長74米、寬5米、拱高7.8米,橋下懸掛一把鎮壓河妖的寶劍。黃家橋由當地大戶黃再義捐資二千余金修建于咸豐八年,也就是公元1858年。
黃家橋兩岸蒼山挺拔,綠樹成蔭,靠近盤縣屬地的橋頭端屹立著一棵碩大的金絲楠木,遠遠望去,宛如一幅古樸而不失雅致的山水畫卷。
關于建橋的說法有兩種:
一說當年的深溪河,山勢險峻,灣多潭深,但凡雨水季節,洪水肆虐,每年都會吞噬一些牲畜和人口,于是當地大戶鄉紳黃再義就有了費資修橋的善舉。
另一種說法是盤縣的鄉紳隴潛費千余金,在深溪河支流豬場河上修成了隴家橋,觸動了黃再義在深溪河上建橋的意念,在做好事善方面,黃家也不甘落后隴家。
我想,這兩說法應該兼而有之。
在橋上,在金宇光講述了關于黃家橋的兩段傳奇故事。
故事一:
咸豐八年年冬的一天,黃家橋三孔合龍?!罢颇珟煛苯ㄗh黃大人請名人“踩橋”。于是,兩岸群眾買上鞭炮,紛紛前來祝賀。中午時分,突然從羅漢鄉涼水井方向走來一隊扛槍揮刀的壯漢,一時鞭炮齊鳴,歡呼聲四起。
原來老百姓把官軍追趕的農民義軍誤當成“名人”來歡迎了。清軍陳指揮官在涼水井聽到回蕩山谷的鞭炮聲,以為前邊激戰,正欲催軍前行,忽聞探子報“河邊數千百姓迎接匪眾!”于是下令:“停止追擊!”
后來,義軍感念橋工相助,阻止了官兵的追趕,便捐贈白銀200兩、糧食千石用于修橋用途,并建議村民將“引橋”填為實心墻,橋兩端各修一亭,供行人歇息。
可惜,這兩座涼亭于清光緒初年被毀。
故事二:
盤縣新民鎮鄉紳隴潛在 “雙合橋”竣工時,大擺宴席,酬謝鄉親父老,邀黃再義赴宴,并在黃再義的宴桌,用銀錠支墊桌子的四只腳,旨在表明“富則事成”。
黃再義在 “民安橋”建成時,為回饋隴潛,也特請隴大人赴宴,每張桌子安排四個壯漢,一人抬著一支桌子腳不斷移動服務隴潛用酒用菜,刻意昭示“人是活寶”,你隴家比我有錢,我黃家比你隴家有人。
光緒初年,普安官修縣志,黃家橋理應列入建置志條目,主纂卻認為:“黃家橋遠離廳縣,非官府庫銀所修,黃氏邀大清叛逆‘踩橋’,收受逆資,不宜褒肯?!?家居河畔的江秀才、羅秀才等不服,聯名到安龍府呈文申訴無果。直到民國初年,涼水井拔貢田云裳撰縣志,才答應補列“黃家橋”條目。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黃家橋河岸村寨幾個混混趁黑夜,用鋼釬撬開護橋石,盜走了黃家橋橋下的“鎮河寶劍”。
后來,黃家橋附近村民自發組織“護橋宣傳隊”,走村串寨,譴責盜劍者,賭咒壞人“多行不義、天誅地滅”。以后,再無人敢做此類缺德事了。
剛從故事情景中走出來,我們就在黃家橋頭遇到一位黃姓族長后人,已80多歲了,見我們在拍照,便說:"黃家橋就要淹了,這是我家老輩人修的。"
據老人他講,黃家橋早年是一個熱鬧之地,商賈往來,馱馬不斷,每逢正月初一至十五,常常聚集著成百上千的游人在這里游耍、探古,只是后來交通發達,這里才冷清了……
我們細細觀察,黃家橋上鋪路的青石,經過上百年的踩踏,如今早變成了一塊塊光潔的石板,更讓人驚嘆的是,在起階的地方,由于負重的馬幫在相同的地方踩踏,于是形成了一個個深深的馬蹄窩。黃家橋,雖歷經多次洪水沖擊而安然無恙,不得不說是古代橋工巨匠精湛技術的歷史見證。
我想,如果說中國石拱橋是一部厚重的歷史典籍,那么,黃家橋也應算為其中的一頁。不過今后,它就要沉睡水底了......
【作者介紹】趙興,又名趙建國,普安人,教過書,做過政府行政和宣傳相關服務事務,大學時就愛好寫作,至今已在《北京日報》《貴州日報》《當代貴州》《黔西南日報》《理論與實踐》《科學與技術》《黔西南州黨校學報》《貴州教育院報》《金三角》新華社、人民網等報刊網絡發表作品200多篇。
掃描印象黔西南公眾微信二維碼,獲取更多精彩!
( 作者 ‖ 趙興 編輯 ‖ 印象黔西南 )
在漫長的人類活動中,尤其是在被喻為“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的貴州,無論是經濟社會的發展,還是國家軍隊的開疆拓土,抑或平民百姓的生產生活,橋一直不可或缺。古神話里說:“雨后彩虹是‘人間天上的橋’,通過彩虹就能上天”,顯然講的是橋在交通方面發揮的作用。
得知普安五嘎沖水庫將要竣工蓄水的消息,我們才急著要去看看傳說中的黃家橋。要不水庫截流蓄滿水后,它就永遠沉睡在數十米深的水下了。
時令雖是初冬,但清風送爽,與普安青山中學任教的金宇光老師和肖化云、張仕琨、楊家賢、鄧志明、常必鵬、陳明英等攝友同行,趁著興致,我們直奔黃家橋。
從普安縣城到青山鎮,右轉2公里到雪浦,然后車行8公里至博上村,再行約4公里到黃家橋寨子,然后步行三百米就到了黃家橋。
黃家橋位于普安縣青山鎮博上與盤縣新民鄉的交界,虎踞在深溪河上游的茶馬古道上,是清朝和民國時期青山、安谷、高武等地商賈馬幫由黔入滇的必經之橋,人稱“普安清朝第一橋”。
遠看深溪河上的黃家橋,如長龍臥波,若飛若動,雖歷經100多年風吹浪打,并未有絲毫裂變。但凡到此參觀過的人,無不驚嘆前人設計科學、用石考究。
黃家橋有三個橋孔,橋長74米、寬5米、拱高7.8米,橋下懸掛一把鎮壓河妖的寶劍。黃家橋由當地大戶黃再義捐資二千余金修建于咸豐八年,也就是公元1858年。
黃家橋兩岸蒼山挺拔,綠樹成蔭,靠近盤縣屬地的橋頭端屹立著一棵碩大的金絲楠木,遠遠望去,宛如一幅古樸而不失雅致的山水畫卷。
關于建橋的說法有兩種:
一說當年的深溪河,山勢險峻,灣多潭深,但凡雨水季節,洪水肆虐,每年都會吞噬一些牲畜和人口,于是當地大戶鄉紳黃再義就有了費資修橋的善舉。
另一種說法是盤縣的鄉紳隴潛費千余金,在深溪河支流豬場河上修成了隴家橋,觸動了黃再義在深溪河上建橋的意念,在做好事善方面,黃家也不甘落后隴家。
我想,這兩說法應該兼而有之。
在橋上,在金宇光講述了關于黃家橋的兩段傳奇故事。
故事一:
咸豐八年年冬的一天,黃家橋三孔合龍?!罢颇珟煛苯ㄗh黃大人請名人“踩橋”。于是,兩岸群眾買上鞭炮,紛紛前來祝賀。中午時分,突然從羅漢鄉涼水井方向走來一隊扛槍揮刀的壯漢,一時鞭炮齊鳴,歡呼聲四起。
原來老百姓把官軍追趕的農民義軍誤當成“名人”來歡迎了。清軍陳指揮官在涼水井聽到回蕩山谷的鞭炮聲,以為前邊激戰,正欲催軍前行,忽聞探子報“河邊數千百姓迎接匪眾!”于是下令:“停止追擊!”
后來,義軍感念橋工相助,阻止了官兵的追趕,便捐贈白銀200兩、糧食千石用于修橋用途,并建議村民將“引橋”填為實心墻,橋兩端各修一亭,供行人歇息。
可惜,這兩座涼亭于清光緒初年被毀。
故事二:
盤縣新民鎮鄉紳隴潛在 “雙合橋”竣工時,大擺宴席,酬謝鄉親父老,邀黃再義赴宴,并在黃再義的宴桌,用銀錠支墊桌子的四只腳,旨在表明“富則事成”。
黃再義在 “民安橋”建成時,為回饋隴潛,也特請隴大人赴宴,每張桌子安排四個壯漢,一人抬著一支桌子腳不斷移動服務隴潛用酒用菜,刻意昭示“人是活寶”,你隴家比我有錢,我黃家比你隴家有人。
光緒初年,普安官修縣志,黃家橋理應列入建置志條目,主纂卻認為:“黃家橋遠離廳縣,非官府庫銀所修,黃氏邀大清叛逆‘踩橋’,收受逆資,不宜褒肯?!?家居河畔的江秀才、羅秀才等不服,聯名到安龍府呈文申訴無果。直到民國初年,涼水井拔貢田云裳撰縣志,才答應補列“黃家橋”條目。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黃家橋河岸村寨幾個混混趁黑夜,用鋼釬撬開護橋石,盜走了黃家橋橋下的“鎮河寶劍”。
后來,黃家橋附近村民自發組織“護橋宣傳隊”,走村串寨,譴責盜劍者,賭咒壞人“多行不義、天誅地滅”。以后,再無人敢做此類缺德事了。
剛從故事情景中走出來,我們就在黃家橋頭遇到一位黃姓族長后人,已80多歲了,見我們在拍照,便說:"黃家橋就要淹了,這是我家老輩人修的。"
據老人他講,黃家橋早年是一個熱鬧之地,商賈往來,馱馬不斷,每逢正月初一至十五,常常聚集著成百上千的游人在這里游耍、探古,只是后來交通發達,這里才冷清了……
我們細細觀察,黃家橋上鋪路的青石,經過上百年的踩踏,如今早變成了一塊塊光潔的石板,更讓人驚嘆的是,在起階的地方,由于負重的馬幫在相同的地方踩踏,于是形成了一個個深深的馬蹄窩。黃家橋,雖歷經多次洪水沖擊而安然無恙,不得不說是古代橋工巨匠精湛技術的歷史見證。
我想,如果說中國石拱橋是一部厚重的歷史典籍,那么,黃家橋也應算為其中的一頁。不過今后,它就要沉睡水底了......
【作者介紹】趙興,又名趙建國,普安人,教過書,做過政府行政和宣傳相關服務事務,大學時就愛好寫作,至今已在《北京日報》《貴州日報》《當代貴州》《黔西南日報》《理論與實踐》《科學與技術》《黔西南州黨校學報》《貴州教育院報》《金三角》新華社、人民網等報刊網絡發表作品200多篇。
掃描印象黔西南公眾微信二維碼,獲取更多精彩!
( 作者 ‖ 趙興 編輯 ‖ 印象黔西南 )
贊賞金額:¥元
【免責聲明】
該文觀點和立場僅代表作者本人,印象黔西南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素材、版權屬于原作者,轉載素材僅供大家欣賞和分享。
投稿郵箱:yxqx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