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為民族教育加速
教育信息化為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日前,教育部民族教育發展中心在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召開全國民族地區教育信息化應用現場經驗交流會。會議以“深度融合·創新應用”為主題,針對民族地區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特點與需求,力求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建立起與教育信息化發展相適應的運行機制,高效實用地提升民族教育質量。本期,我們把目光投向當前民族地區的教育信息化發展,看民族教育信息化怎樣趕上新時代發展的“快車”,充分發揮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的特殊作用,為民族教育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文/王文佳
江南千條河,云貴萬重山,邊遠黔西南,萬峰抱萬山。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雖然地處貴州邊遠落后民族地區,但是黨委、政府高瞻遠矚,認為民族的未來在教育,再窮不能窮教育,提出了“教育立州”的發展戰略。為了推進邊遠少數民族地區優質教育快速發展,在州市黨委、政府統一布局下,興義陽光集團公司主動擔當社會責任,投資5億元創建了興義市陽光書院。州市黨委、政府對新建的陽光書院寄予了“教育扶貧、示范帶動、后發趕超、后來居上”的期盼。
如何落實黨委、政府的期盼?當借勢而為,借力而行。我校決定借力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探究“互聯網+”的新路。
硬件軟件先試先行教育信息化后來居上
硬件建設快人一步。陽光書院在創建的過程中,時逢教育信息化快速發展的時期,我們決定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先試先行先飛。
2014年竣工的初中部,在陽光集團公司的資金扶持下,進行了智慧校園建設,信息化硬件投入率先在貴州實現了“班班通”,單屏交互一體機覆蓋所有教學班級,還建起了在線直錄播教室、數字化實驗室等先進設施設備。
2018年竣工的高中部,又率先進行了單屏升級版探究,在全國率先安裝了覆蓋所有高中教學班級的雙屏交互一體機,還實現了“萬兆進校園,千兆到班級”的網絡覆蓋。2018年我校還建設了智慧校園應用系統,能匯聚各項應用數據形成教育大數據,推動學校精準教學、精準學習、精準管理。目前,我校有計算機教室8個、云平臺教室3個、直錄播教室2個、遠程在線直播教室2個、未來教室3個、多媒體會議室4個、數字化實驗室6個、創客教室1個、校園電視臺1個、350人多媒體報告廳1個(聚智廳)、800人多媒體報告廳1個(激智廳)、1500人多媒體報告廳1個(開智廳)、LED顯示屏3個,并建有廣播中心、監控中心、網絡中心等。
校園內暢通暢達無線網絡全覆蓋,讓我校的信息化建設處于貴州領先地位。除此之外,我校還依托“金州教育云”,實現了教師個人空間、班級空間、學生家長空間以及學生個人空間“人人通”的100%注冊。我校的學生家長,無論在家里或出差在外,都可以通過手機在線觀看教師的課堂教學等活動。先試先行教育信息化建設,讓我校在貴州省實現了六個“率先”:一是率先使用“班班通”進行教育教學,二是率先使用遠程課堂進行教育精準扶貧,三是率先使用雙屏交互式教學,四是率先啟用在線直播課堂,五是率先建設智慧校園,六是率先讓學生自主進行校園電視臺每周校園新聞常態化播報。其中的雙屏交互式教學、萬兆進校、千兆進班級等設備,目前在全國都處于領先地位。
軟件應用積極探索。我校一方面分期分批派教師到武漢、上海、寧波、杭州、廣州、深圳等發達地區學習考察,一方面積極探索軟件應用技術。具體來說,采取了四大做法。
一是培訓提升扎實推進。2014年9月以來,通過集中培訓、外出培訓、活動引領、網絡平臺研修等多種形式,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得到全面提升,項目式教學、探究式教學、混合式教學、一課雙師、翻轉課堂、微課堂等新模式得到了有效實施,正在從“計算機輔助教學范式”2.0版向“數據驅動教學范式”3.0版邁進。
二是深度融合有所創新。我校為了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自創了獨樹一幟的“一問、二元、三度、四常、五特”新型智慧課堂。其中的“二元”之一就是信息技術等新技術的應用,通過課堂大賽、課件大賽等方式提升教師應用水平,推進了教育信息化建設和教育教學質量提升,促進了學科核心素養提升。
三是在線直播引領帶動。2014年在線直播扶貧課堂建成以來,我校先后有50多名教師和50多名學生參與公益在線直播課,開設公益課堂5科,分別是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單是2018年以來,就面向黔西南州直播課堂1928節。
四是活力無限“小老師”。學校利用“互聯網+”的模式,積極探索心連心、心貼心、學生對學生的新型幫扶途徑。放手給學生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為陽光書院的全體師生在提高信息化應用水平、提升信息素養和教育信息化的全面普及開啟了新的航程?!瓣柟庑±蠋煛币劳薪逃辈テ脚_從學生角度根據自身對學科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遠程在線面向黔西南各中學特別是農村中學同年級學生上課,講解經典習題,梳理課本重點知識,共享個人學習心得,同學間互取長短,達到一同成長、共同進步的目的。
2018年12月,《教育部關于加強網絡學習空間建設與應用的指導意見》的出臺,為“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應用指明了方向。我校依托金州教育云平臺建立了專題社區、互動直播、在線公益教育,集資源共建共享、網絡教研、校校結對、名師工作室等空間應用為一體,支撐教學方式轉變、個性化學習、網絡教研、家?;?、校園文化建設等。積極通過金州教育云平臺強化“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建立了三個未來教室,每個未來教室配備一人一平板,還建設了三個平板常規教學實驗班,積極探究基于網絡學習空間的教學;我校積極推進網絡學習空間建設,提高了學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和治理能力,讓教育教學過程接受社會監督,構建良好的家校共育環境,促進學生個性化成長,穩步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
先進的教育信息化建設,還為我?!傲惚O考”“零管理”“零遲到”“零違紀”等無為而治的德育建設,為我校推進“八育并舉走新路,新書院式辦學創特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動育、境育、食育、心育)立了功勞。
著力周邊農村中學,擔當幫扶帶動責任
創辦陽光書院的初心,就是企業為了回報社會,造福子孫,擔當責任而為。為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我校門前特意立了一塊巨型“擔當”石,時時提醒我們要具備擔當精神。
建校以來,我校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對農村學校進行優質資源輻射,實現“1+N”的輻射帶動效應。第一,通過在線“一課雙師”開展課程資源的互通和共享。第二,通過網絡直播平臺開設“小老師”公益課堂,為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學習交流搭建了快捷通道。第三,通過微信公眾平臺推送相關的學習資源、學習指導、學習方法,打通家長、教師、學生的共同育人渠道。第四,通過名師引領,擴大名師的輻射帶動作用,農村學校的教師可以到我校名師工作室進行跟崗研修,也能在金州教育云平臺上與我校名師開展網絡研修。第五,與冊亨縣者樓中學、晴隆縣第六中學開展校校結對幫扶,每年分期分批派管理干部和名師深入幫扶學校,開展幫扶活動,每年被幫扶學校分期分批派教師、管理干部到我校跟崗學習、體驗。結對學校共享課程、教材改革成果,共享教育科研課題和成果,共享課外教育活動內容。第六,開展假期在線公益課堂,讓農村學校的學生也能聽陽光書院教師的課程,與學生互動解決遇到的一些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我校的學生“小老師”,在“我來教,你來學,爭做網絡小老師”活動中,利用周末、假期,活躍在在線公益直播平臺上,發揮著教育扶貧、教育帶動的獨特功能?!靶±蠋煛泵嫦蛉輰W生說課、講課與答疑解惑,組織邊遠地區學生在線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終端收看教學課程,實現了邊遠地區“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在線直播,學生可以在課前、課中、課后進行常態化學習,構建了邊遠民族地區學生學習的新模式。2019年“小老師”在線課堂就達360節,同步在線受益學生上萬人次,受到了廣泛好評,產生了教育扶貧扶智帶動發展的良好社會效應。
快一步海闊天空布依山寨也能飛出“金鳳凰”
信息時代,誰快一步誰主動。我校先試先行“互聯網+教育”的教育信息化,創新應用信息化催生了后發趕超、后來居上的速度,建校短短5年,已成為影響貴州、云南、廣西等地的品牌學校,被譽為“布依山寨飛出的‘金鳳凰’”。2015年6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調研時,觀看了在線教育扶貧直播課。由于我校先試先行有成效,有幸被教育廳選為唯一上在線教育扶貧直播匯報課的學校。習總書記到貴安新區信息園的電信指揮大廳,親臨觀看了我校在線教育扶貧直播課堂,給予了“志存高遠”的高度贊揚。
經過多年的思考,我個人對民族地區教育信息化發展有了一些粗淺的理解。
一是明確認識。任何一個問題的解決首先是意識層面的明了,對于做好民族地區教育信息化工作也不例外。我們首先在認識上要樹立起明確的觀念,對于教育現代化、全民化、信息化要有深刻的理解。
二是打造隊伍。教育信息化需要磨煉、歷練,同時,隊伍的人才結構、年齡結構、性別搭配、地域組合都要合理設計,這樣才能確保隊伍的穩定性和持久性,才能為民族地區教育信息化作出巨大的貢獻。
三是配置資源。資源是任何行業發展的沃土,教育也不例外。民族地區原本就地處偏僻,教育資源比較稀缺。如何采集、利用、配置資源,是實現民族地區教育信息化的重要課題。首先,我們根據民族地區的特殊情況對其教育資源進行有特點的傾斜。其次,對所有的資源進行配置時具體情況具體處理,依據特情合理地去配置資源,確保資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四是精準扶貧。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從教育精準扶貧的角度來改善民族地區貧困對象的自我發展能力,充分運用好數字教育資源是教學質量提升的關鍵?;谶@樣的認識,我校的信息化得到了有效保障,教育資源支持共享及教師結對幫扶成為持續發展的動力,借用外來的力量(遠程指導和輔導)成為快速提升的捷徑。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今后,我校將以《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為指導,緊跟新時代、新技術、新教育,擁抱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現代化、多樣化,加快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和創新發展,重構學習環境、優化資源供給、變革教學模式、重塑評價方式、創新服務模式、提升治理水平、實現教育信息化轉段升級,推動教與學的變革,構建“互聯網+教育”新生態,把握5G將改變未來教育的新形態,決心乘著教育信息化的翅膀,飛得更快、更高、更遠!
掃描印象黔西南公眾微信二維碼,獲取更多精彩!
( 來源:中國民族教育 作者:貴州省興義市陽光書院 王文佳 編輯:印象黔西南)
教育信息化:為民族教育加速
教育信息化為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日前,教育部民族教育發展中心在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召開全國民族地區教育信息化應用現場經驗交流會。會議以“深度融合·創新應用”為主題,針對民族地區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特點與需求,力求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建立起與教育信息化發展相適應的運行機制,高效實用地提升民族教育質量。本期,我們把目光投向當前民族地區的教育信息化發展,看民族教育信息化怎樣趕上新時代發展的“快車”,充分發揮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的特殊作用,為民族教育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文/王文佳
江南千條河,云貴萬重山,邊遠黔西南,萬峰抱萬山。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雖然地處貴州邊遠落后民族地區,但是黨委、政府高瞻遠矚,認為民族的未來在教育,再窮不能窮教育,提出了“教育立州”的發展戰略。為了推進邊遠少數民族地區優質教育快速發展,在州市黨委、政府統一布局下,興義陽光集團公司主動擔當社會責任,投資5億元創建了興義市陽光書院。州市黨委、政府對新建的陽光書院寄予了“教育扶貧、示范帶動、后發趕超、后來居上”的期盼。
如何落實黨委、政府的期盼?當借勢而為,借力而行。我校決定借力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探究“互聯網+”的新路。
硬件軟件先試先行教育信息化后來居上
硬件建設快人一步。陽光書院在創建的過程中,時逢教育信息化快速發展的時期,我們決定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先試先行先飛。
2014年竣工的初中部,在陽光集團公司的資金扶持下,進行了智慧校園建設,信息化硬件投入率先在貴州實現了“班班通”,單屏交互一體機覆蓋所有教學班級,還建起了在線直錄播教室、數字化實驗室等先進設施設備。
2018年竣工的高中部,又率先進行了單屏升級版探究,在全國率先安裝了覆蓋所有高中教學班級的雙屏交互一體機,還實現了“萬兆進校園,千兆到班級”的網絡覆蓋。2018年我校還建設了智慧校園應用系統,能匯聚各項應用數據形成教育大數據,推動學校精準教學、精準學習、精準管理。目前,我校有計算機教室8個、云平臺教室3個、直錄播教室2個、遠程在線直播教室2個、未來教室3個、多媒體會議室4個、數字化實驗室6個、創客教室1個、校園電視臺1個、350人多媒體報告廳1個(聚智廳)、800人多媒體報告廳1個(激智廳)、1500人多媒體報告廳1個(開智廳)、LED顯示屏3個,并建有廣播中心、監控中心、網絡中心等。
校園內暢通暢達無線網絡全覆蓋,讓我校的信息化建設處于貴州領先地位。除此之外,我校還依托“金州教育云”,實現了教師個人空間、班級空間、學生家長空間以及學生個人空間“人人通”的100%注冊。我校的學生家長,無論在家里或出差在外,都可以通過手機在線觀看教師的課堂教學等活動。先試先行教育信息化建設,讓我校在貴州省實現了六個“率先”:一是率先使用“班班通”進行教育教學,二是率先使用遠程課堂進行教育精準扶貧,三是率先使用雙屏交互式教學,四是率先啟用在線直播課堂,五是率先建設智慧校園,六是率先讓學生自主進行校園電視臺每周校園新聞常態化播報。其中的雙屏交互式教學、萬兆進校、千兆進班級等設備,目前在全國都處于領先地位。
軟件應用積極探索。我校一方面分期分批派教師到武漢、上海、寧波、杭州、廣州、深圳等發達地區學習考察,一方面積極探索軟件應用技術。具體來說,采取了四大做法。
一是培訓提升扎實推進。2014年9月以來,通過集中培訓、外出培訓、活動引領、網絡平臺研修等多種形式,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得到全面提升,項目式教學、探究式教學、混合式教學、一課雙師、翻轉課堂、微課堂等新模式得到了有效實施,正在從“計算機輔助教學范式”2.0版向“數據驅動教學范式”3.0版邁進。
二是深度融合有所創新。我校為了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自創了獨樹一幟的“一問、二元、三度、四常、五特”新型智慧課堂。其中的“二元”之一就是信息技術等新技術的應用,通過課堂大賽、課件大賽等方式提升教師應用水平,推進了教育信息化建設和教育教學質量提升,促進了學科核心素養提升。
三是在線直播引領帶動。2014年在線直播扶貧課堂建成以來,我校先后有50多名教師和50多名學生參與公益在線直播課,開設公益課堂5科,分別是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單是2018年以來,就面向黔西南州直播課堂1928節。
四是活力無限“小老師”。學校利用“互聯網+”的模式,積極探索心連心、心貼心、學生對學生的新型幫扶途徑。放手給學生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為陽光書院的全體師生在提高信息化應用水平、提升信息素養和教育信息化的全面普及開啟了新的航程?!瓣柟庑±蠋煛币劳薪逃辈テ脚_從學生角度根據自身對學科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遠程在線面向黔西南各中學特別是農村中學同年級學生上課,講解經典習題,梳理課本重點知識,共享個人學習心得,同學間互取長短,達到一同成長、共同進步的目的。
2018年12月,《教育部關于加強網絡學習空間建設與應用的指導意見》的出臺,為“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應用指明了方向。我校依托金州教育云平臺建立了專題社區、互動直播、在線公益教育,集資源共建共享、網絡教研、校校結對、名師工作室等空間應用為一體,支撐教學方式轉變、個性化學習、網絡教研、家?;?、校園文化建設等。積極通過金州教育云平臺強化“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建立了三個未來教室,每個未來教室配備一人一平板,還建設了三個平板常規教學實驗班,積極探究基于網絡學習空間的教學;我校積極推進網絡學習空間建設,提高了學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和治理能力,讓教育教學過程接受社會監督,構建良好的家校共育環境,促進學生個性化成長,穩步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
先進的教育信息化建設,還為我?!傲惚O考”“零管理”“零遲到”“零違紀”等無為而治的德育建設,為我校推進“八育并舉走新路,新書院式辦學創特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動育、境育、食育、心育)立了功勞。
著力周邊農村中學,擔當幫扶帶動責任
創辦陽光書院的初心,就是企業為了回報社會,造福子孫,擔當責任而為。為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我校門前特意立了一塊巨型“擔當”石,時時提醒我們要具備擔當精神。
建校以來,我校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對農村學校進行優質資源輻射,實現“1+N”的輻射帶動效應。第一,通過在線“一課雙師”開展課程資源的互通和共享。第二,通過網絡直播平臺開設“小老師”公益課堂,為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學習交流搭建了快捷通道。第三,通過微信公眾平臺推送相關的學習資源、學習指導、學習方法,打通家長、教師、學生的共同育人渠道。第四,通過名師引領,擴大名師的輻射帶動作用,農村學校的教師可以到我校名師工作室進行跟崗研修,也能在金州教育云平臺上與我校名師開展網絡研修。第五,與冊亨縣者樓中學、晴隆縣第六中學開展校校結對幫扶,每年分期分批派管理干部和名師深入幫扶學校,開展幫扶活動,每年被幫扶學校分期分批派教師、管理干部到我校跟崗學習、體驗。結對學校共享課程、教材改革成果,共享教育科研課題和成果,共享課外教育活動內容。第六,開展假期在線公益課堂,讓農村學校的學生也能聽陽光書院教師的課程,與學生互動解決遇到的一些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我校的學生“小老師”,在“我來教,你來學,爭做網絡小老師”活動中,利用周末、假期,活躍在在線公益直播平臺上,發揮著教育扶貧、教育帶動的獨特功能?!靶±蠋煛泵嫦蛉輰W生說課、講課與答疑解惑,組織邊遠地區學生在線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終端收看教學課程,實現了邊遠地區“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在線直播,學生可以在課前、課中、課后進行常態化學習,構建了邊遠民族地區學生學習的新模式。2019年“小老師”在線課堂就達360節,同步在線受益學生上萬人次,受到了廣泛好評,產生了教育扶貧扶智帶動發展的良好社會效應。
快一步海闊天空布依山寨也能飛出“金鳳凰”
信息時代,誰快一步誰主動。我校先試先行“互聯網+教育”的教育信息化,創新應用信息化催生了后發趕超、后來居上的速度,建校短短5年,已成為影響貴州、云南、廣西等地的品牌學校,被譽為“布依山寨飛出的‘金鳳凰’”。2015年6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調研時,觀看了在線教育扶貧直播課。由于我校先試先行有成效,有幸被教育廳選為唯一上在線教育扶貧直播匯報課的學校。習總書記到貴安新區信息園的電信指揮大廳,親臨觀看了我校在線教育扶貧直播課堂,給予了“志存高遠”的高度贊揚。
經過多年的思考,我個人對民族地區教育信息化發展有了一些粗淺的理解。
一是明確認識。任何一個問題的解決首先是意識層面的明了,對于做好民族地區教育信息化工作也不例外。我們首先在認識上要樹立起明確的觀念,對于教育現代化、全民化、信息化要有深刻的理解。
二是打造隊伍。教育信息化需要磨煉、歷練,同時,隊伍的人才結構、年齡結構、性別搭配、地域組合都要合理設計,這樣才能確保隊伍的穩定性和持久性,才能為民族地區教育信息化作出巨大的貢獻。
三是配置資源。資源是任何行業發展的沃土,教育也不例外。民族地區原本就地處偏僻,教育資源比較稀缺。如何采集、利用、配置資源,是實現民族地區教育信息化的重要課題。首先,我們根據民族地區的特殊情況對其教育資源進行有特點的傾斜。其次,對所有的資源進行配置時具體情況具體處理,依據特情合理地去配置資源,確保資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四是精準扶貧。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從教育精準扶貧的角度來改善民族地區貧困對象的自我發展能力,充分運用好數字教育資源是教學質量提升的關鍵?;谶@樣的認識,我校的信息化得到了有效保障,教育資源支持共享及教師結對幫扶成為持續發展的動力,借用外來的力量(遠程指導和輔導)成為快速提升的捷徑。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今后,我校將以《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為指導,緊跟新時代、新技術、新教育,擁抱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現代化、多樣化,加快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和創新發展,重構學習環境、優化資源供給、變革教學模式、重塑評價方式、創新服務模式、提升治理水平、實現教育信息化轉段升級,推動教與學的變革,構建“互聯網+教育”新生態,把握5G將改變未來教育的新形態,決心乘著教育信息化的翅膀,飛得更快、更高、更遠!
掃描印象黔西南公眾微信二維碼,獲取更多精彩!
( 來源:中國民族教育 作者:貴州省興義市陽光書院 王文佳 編輯:印象黔西南)
贊賞金額:¥元
【免責聲明】
該文觀點和立場僅代表作者本人,印象黔西南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素材、版權屬于原作者,轉載素材僅供大家欣賞和分享。
投稿郵箱:yxqx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