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載,夜郎一名出自《史記》,名義譎詭,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遂成千古之謎。
如今,在黔西南州內調查和發掘石器時代、戰國-西漢時期、東漢等遺址,涵蓋了前夜郎、夜郎、后夜郎三個時期。
值此國際博物館日,記者走進黔西南州博物館,通過文物與歷史對話。
展廳:文物與光影恍若穿越
黔西南州博物館位于興義市桔山廣場州民族文化中心二樓、三樓和四樓,隸屬黔西南州文化廣電旅游局,屬正科級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該館最早成立于1993年,但由于人員缺乏等情況,于2017年國際山地旅游大會時,典藏藏品才正式開始亮相。
黔西南州博物館是一座以古代歷史為主題,集合展覽、科普教育、宣傳、研究和交流等多功能為一體的博物館,博物館展廳面積2540㎡,文物庫房面積858㎡,其他公共服務面積2000平方米,館內設有陳列展覽部、社會教育部、文物保護部、考古發掘部、征集保管部、安全保衛部、文創研發部等部室。近年來切實加強了對文化遺產的搶救維修、傳承保護和開發利用。
走到黔西南州博物館門口,幾十把各式各樣的青銅短劍懸掛空中,映照在地上的鏡面中,給人一種劃破時空的感覺。
博物館的文化長廊中,墻面上分別對館藏的珍品進行講解。靛藍色的墻與燙金色的講解,在燈光展顯得覓靜而富有神秘感。
進入黔西南州博物館的第一個展廳,入口處運用光影做了一個幽暗竹林,用光影引人入勝。博物館以歷史時間為脈絡進行布置,從開始的張口洞、貓貓洞等古人類活動遺址出土的古人類化石和器物等,到兩漢時期的撫琴俑、銅車馬、搖錢樹、連枝燈等,似乎都在緩緩講述著黔西南州的歷史。
每個展廳中,每個主題及每件展品,通過燈具的明暗、光比、角度、光影、位置來塑造一個物體的完整造型,不僅能體現出物體本身的美感以及內在的精神,更給人一種恍若穿越的感受,穿過時空的阻隔,俯瞰歷史的風雨。
鎮館之寶,以物話歷史
在黔西南州博物館的第四展廳中,兩架馬車靜靜淌在時間的長河中,這就是黔西南州的鎮館之寶——銅車馬。
原件東漢銅車馬,出自雨樟鎮交樂6號墓。馬為分段砂??招臐茶T,子母銜接,以銷栓固定,馬通高116、長85厘米,由頭、耳、頸、身、尾、腿11個部位合成。車由駕馬、輪軸、車箱三部分構成,車廂上銅傘無存。車通高76、總寬108、輪外徑96、輪距78、軸長108厘米。馬姿為直軀、昂首、嘶鳴、四肢行走狀。該車稱為軺車,一般為古代官員乘坐。
距離交樂不遠的萬屯8號墓也出土過一輛的銅車馬,車廂部分裝飾卷篷,稱為輜車,古代一般為官員家眷乘坐,目前藏于貴州省博物館。
黔西南州博物館館長龍虎介紹,目前這輛銅車馬為貴州最大的一輛銅車馬,根據體積及工藝判斷,該銅車馬應該為上級賞賜物品。將體量如此大的青銅器運至本地,也代表了黔西南州當時的交通網絡相對發達。
此外,在第四館中還有一枚珍藏的印——“巴郡守丞”印,印很小,高僅2厘米,但該印出土于貴州目前已知面積最大的漢墓—— 興仁交樂14號墓 。該墓系夫妻合葬墓。印章出土在男室,系一枚子母印,即是由大小兩方或三方套合而成的印章,故又稱“套印”,始于東漢,流行于魏晉。
該印中的“巴郡”,據南朝著名史學家裴骃(裴松之子)考據,秦王統一全國后設三十六郡,其中就有巴郡,大致位于今重慶地區, “守丞”即 輔佐太守的文職官員 。按照今天的官職來對應,巴郡太守大致相當于重慶市市長。
龍虎介紹,該印章映照著漢王朝開發西南夷以來,貴州地區社會經濟和文化教育有所進步,文人大儒出仕漢廷并非個例。因此 猜測墓主人應為貴州本地儒生 ,曾經出仕巴郡做官,卸職回鄉后,按照“事死如事生”的觀念,制作該枚印章下葬。
西南邊陲的文化自信
據了解,黔西南州博物館中,目前館藏文物4000余件(套),其中一級文物32件(套),二級文物13件(套),三級文物58件(套)。其中很多文物也可謂是“大有來頭”。黔西南州博物館是一座以古代歷史為主題,集合展覽、科普教育、宣傳、研究和交流等多功能為一體的博物館,近年來切實加強了對文化遺產的搶救維修、傳承保護和開發利用。
貴州省于1990年、1991年連續兩年將撫琴俑和銅車馬、搖錢樹、連枝燈、撫琴俑、提梁壺、羊角鈕鐘等6件館藏文物選調參加中國文物精華展和中國文物精品展。
其中,撫琴俑雙膝并攏著地,作跪坐姿式。頭著平巾幘。蠶眉杏眼,高鼻大嘴,臉帶笑容。身穿右衽寬袖衣,內著園領衫,作聆聽思索狀。該文物可愛的姿態,精美的制作及保存的完整,被拍攝后作為中國文物精華展的招貼形象宣傳畫,在全國較為火爆。
而在其中的搖錢樹1987年雨樟鎮交樂6號墓出土,樹干由上下兩段拼合,空心,飾縱向波紋和圓錢紋?!癡”形插口,枝葉分段銜接,葉片上飾羽人、鳥獸等形象。樹座為泥質灰白陶,中空,座上方正中有一圓形插口,供銅質搖錢樹主干插入,底座橢圓形。座身下半部為高浮雕的鹿、猴、鶴、羚、玄武排成一周,鹿作行走狀,猴子蹲坐,羚身匍匐,玄武龜蛇兩嘴相對,蛇身纏繞龜頸、尾各一周,鶴為一對。搖錢樹被置于墓葬之中,表達人們對財富的向往、對長生不老和靈魂升天的理想希冀。
對此,龍虎介紹,博物館的三大職能為收藏、展示、研究,出土的這些文物通過博物館的展示,不僅能讓人更好地研究歷史,還能提高本地人的文化自信,讓更多的人了解貴州,了解黔西南州。
“借助518國際博物館日契機,我們將加快博物館的數字建設及宣傳?!饼埢⒄f,與博物館同在一幢大樓的,還有黔西南州文化館、圖書館等大型公益性文化場館。下一步也將加大博物館、圖書館等聯動,讓文物、文化等互動起來,提高市民游客的文化體驗感。
掃描印象黔西南公眾微信二維碼,獲取更多精彩!
(作者 ‖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祝慶慶)
文獻載,夜郎一名出自《史記》,名義譎詭,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遂成千古之謎。
如今,在黔西南州內調查和發掘石器時代、戰國-西漢時期、東漢等遺址,涵蓋了前夜郎、夜郎、后夜郎三個時期。
值此國際博物館日,記者走進黔西南州博物館,通過文物與歷史對話。
展廳:文物與光影恍若穿越
黔西南州博物館位于興義市桔山廣場州民族文化中心二樓、三樓和四樓,隸屬黔西南州文化廣電旅游局,屬正科級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該館最早成立于1993年,但由于人員缺乏等情況,于2017年國際山地旅游大會時,典藏藏品才正式開始亮相。
黔西南州博物館是一座以古代歷史為主題,集合展覽、科普教育、宣傳、研究和交流等多功能為一體的博物館,博物館展廳面積2540㎡,文物庫房面積858㎡,其他公共服務面積2000平方米,館內設有陳列展覽部、社會教育部、文物保護部、考古發掘部、征集保管部、安全保衛部、文創研發部等部室。近年來切實加強了對文化遺產的搶救維修、傳承保護和開發利用。
走到黔西南州博物館門口,幾十把各式各樣的青銅短劍懸掛空中,映照在地上的鏡面中,給人一種劃破時空的感覺。
博物館的文化長廊中,墻面上分別對館藏的珍品進行講解。靛藍色的墻與燙金色的講解,在燈光展顯得覓靜而富有神秘感。
進入黔西南州博物館的第一個展廳,入口處運用光影做了一個幽暗竹林,用光影引人入勝。博物館以歷史時間為脈絡進行布置,從開始的張口洞、貓貓洞等古人類活動遺址出土的古人類化石和器物等,到兩漢時期的撫琴俑、銅車馬、搖錢樹、連枝燈等,似乎都在緩緩講述著黔西南州的歷史。
每個展廳中,每個主題及每件展品,通過燈具的明暗、光比、角度、光影、位置來塑造一個物體的完整造型,不僅能體現出物體本身的美感以及內在的精神,更給人一種恍若穿越的感受,穿過時空的阻隔,俯瞰歷史的風雨。
鎮館之寶,以物話歷史
在黔西南州博物館的第四展廳中,兩架馬車靜靜淌在時間的長河中,這就是黔西南州的鎮館之寶——銅車馬。
原件東漢銅車馬,出自雨樟鎮交樂6號墓。馬為分段砂??招臐茶T,子母銜接,以銷栓固定,馬通高116、長85厘米,由頭、耳、頸、身、尾、腿11個部位合成。車由駕馬、輪軸、車箱三部分構成,車廂上銅傘無存。車通高76、總寬108、輪外徑96、輪距78、軸長108厘米。馬姿為直軀、昂首、嘶鳴、四肢行走狀。該車稱為軺車,一般為古代官員乘坐。
距離交樂不遠的萬屯8號墓也出土過一輛的銅車馬,車廂部分裝飾卷篷,稱為輜車,古代一般為官員家眷乘坐,目前藏于貴州省博物館。
黔西南州博物館館長龍虎介紹,目前這輛銅車馬為貴州最大的一輛銅車馬,根據體積及工藝判斷,該銅車馬應該為上級賞賜物品。將體量如此大的青銅器運至本地,也代表了黔西南州當時的交通網絡相對發達。
此外,在第四館中還有一枚珍藏的印——“巴郡守丞”印,印很小,高僅2厘米,但該印出土于貴州目前已知面積最大的漢墓—— 興仁交樂14號墓 。該墓系夫妻合葬墓。印章出土在男室,系一枚子母印,即是由大小兩方或三方套合而成的印章,故又稱“套印”,始于東漢,流行于魏晉。
該印中的“巴郡”,據南朝著名史學家裴骃(裴松之子)考據,秦王統一全國后設三十六郡,其中就有巴郡,大致位于今重慶地區, “守丞”即 輔佐太守的文職官員 。按照今天的官職來對應,巴郡太守大致相當于重慶市市長。
龍虎介紹,該印章映照著漢王朝開發西南夷以來,貴州地區社會經濟和文化教育有所進步,文人大儒出仕漢廷并非個例。因此 猜測墓主人應為貴州本地儒生 ,曾經出仕巴郡做官,卸職回鄉后,按照“事死如事生”的觀念,制作該枚印章下葬。
西南邊陲的文化自信
據了解,黔西南州博物館中,目前館藏文物4000余件(套),其中一級文物32件(套),二級文物13件(套),三級文物58件(套)。其中很多文物也可謂是“大有來頭”。黔西南州博物館是一座以古代歷史為主題,集合展覽、科普教育、宣傳、研究和交流等多功能為一體的博物館,近年來切實加強了對文化遺產的搶救維修、傳承保護和開發利用。
貴州省于1990年、1991年連續兩年將撫琴俑和銅車馬、搖錢樹、連枝燈、撫琴俑、提梁壺、羊角鈕鐘等6件館藏文物選調參加中國文物精華展和中國文物精品展。
其中,撫琴俑雙膝并攏著地,作跪坐姿式。頭著平巾幘。蠶眉杏眼,高鼻大嘴,臉帶笑容。身穿右衽寬袖衣,內著園領衫,作聆聽思索狀。該文物可愛的姿態,精美的制作及保存的完整,被拍攝后作為中國文物精華展的招貼形象宣傳畫,在全國較為火爆。
而在其中的搖錢樹1987年雨樟鎮交樂6號墓出土,樹干由上下兩段拼合,空心,飾縱向波紋和圓錢紋?!癡”形插口,枝葉分段銜接,葉片上飾羽人、鳥獸等形象。樹座為泥質灰白陶,中空,座上方正中有一圓形插口,供銅質搖錢樹主干插入,底座橢圓形。座身下半部為高浮雕的鹿、猴、鶴、羚、玄武排成一周,鹿作行走狀,猴子蹲坐,羚身匍匐,玄武龜蛇兩嘴相對,蛇身纏繞龜頸、尾各一周,鶴為一對。搖錢樹被置于墓葬之中,表達人們對財富的向往、對長生不老和靈魂升天的理想希冀。
對此,龍虎介紹,博物館的三大職能為收藏、展示、研究,出土的這些文物通過博物館的展示,不僅能讓人更好地研究歷史,還能提高本地人的文化自信,讓更多的人了解貴州,了解黔西南州。
“借助518國際博物館日契機,我們將加快博物館的數字建設及宣傳?!饼埢⒄f,與博物館同在一幢大樓的,還有黔西南州文化館、圖書館等大型公益性文化場館。下一步也將加大博物館、圖書館等聯動,讓文物、文化等互動起來,提高市民游客的文化體驗感。
掃描印象黔西南公眾微信二維碼,獲取更多精彩!
(作者 ‖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祝慶慶)
贊賞金額:¥元
【免責聲明】
該文觀點和立場僅代表作者本人,印象黔西南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素材、版權屬于原作者,轉載素材僅供大家欣賞和分享。
投稿郵箱:yxqx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