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晴隆縣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把茶葉產業作為“一縣一業”,全產業鏈發展、全要素鏈配置、全利益鏈聯結、全生態鏈建設、全責任鏈落實,延長產業鏈、提升附加值,加快推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推動生態產業扶貧。
“全產業鏈”發展。按照“1個育苗基地+20萬畝生態茶園+20個茶青交易市場+30個茶葉加工廠+40個茶葉實體店及網店”布局,形成“良種繁育與供種—茶園種植管護—茶青原料交易—茶葉生產加工—大宗茶與名優茶銷售—電商物流服務(網上+實體店)”產業鏈條;建立32個“一村一品”專業茶葉村,帶動5千戶貧困農戶發展家庭茶葉種植農場,每戶種植茶園5畝,年銷售茶青原料5000斤,年戶均銷售收入2萬元,帶動2萬貧困人口脫貧。目前,已配套良種育苗面積1100畝,可供4萬畝茶園種植,在原已種植12.1萬畝的基礎上,今年新植4萬畝,累計面積達16.1萬畝(現有可采茶面積6.7萬畝),2021年達到20萬畝規模。同時,整合涉農資金1.22億元投入茶產業,新建3000噸精制茶葉精制加工廠1座、茶葉初制加工廠16座,實現年生產加工能力6000噸,預計2020年干茶產量可達5300噸(其中:名優茶300噸,夏秋茶5000噸)。
“全要素鏈”配置。從技術服務、資金籌措、物資準備等全要素配置。堅持“統一包裝、統一宣傳、統一標準、統一銷售、統一管理”,利用“晴隆綠茶”取得的“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和“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優勢,重點主打“晴隆綠茶”,已經研發出“貴隆小蘭花”、晴隆“扁型茶”等名優產品,加快制定“晴隆綠茶”企業標準、品牌管理制度,不斷提高茶葉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加強對全縣茶葉技術干部、茶葉企業、茶農提供科學精準技術指導服務。抓好全民愛茶、懂茶、學茶的文化氛圍的營造,讓全縣34萬人了解茶、關心茶、宣傳茶,為茶產業發展助推脫貧攻堅貢獻每個人的力量。根據《晴隆縣茶產業三年行動方案(2019-2021年)》,按照“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風險可控”原則,圍繞“基金用出去、產業快發展、群眾能致富”目標,切實加強管理,結合茶產業發展需求,開展項目申報和評審,及時研究整合涉農資金投入茶產業,定期召開銀企、銀政及政企對接會,搭建金融機構、投資擔保機構與茶企之間信息共享平臺。同時對新植茶園土地流轉、茶苗栽植及后期管護所需資金,支持經營主體申報脫貧攻堅專項基金。
“全利益鏈”聯結。依托晴隆縣茶業公司等龍頭企業,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方式,實現土地流轉、入股分紅、務工就業(三次就業、三次獲益)、茶青銷售等四次增收。龍頭企業將自有茶園按20—50畝為一個單元反租倒包給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農戶,由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或農戶負責茶葉基地建設、茶園管護等前端產業鏈,由企業負責統一技術管理、保底收購茶青、產品加工、市場銷售等后續產業鏈。組建茶葉采摘、茶園管理、病蟲害防治茶葉勞務服務專業化組織,上承前端產業鏈,下接后端產業鏈,并納入全縣勞務合作助力脫貧攻堅體系,培育一批農民經紀人,推動茶產業各個環節專業化分工。逐步拓寬利益鏈接渠道,按照輻射帶動型和入股分紅型的模式,采取“訂單+直播+實體店”銷售方式,晴隆縣茶業公司建設3000噸精制茶葉加工廠,統一收購全縣初加工生產的毛茶精制拼配銷售,初制加工企業輻射帶動合作社和農戶發展茶園,加工企業按照市場價收購農戶生產茶青,加大產品銷售力度。目前,已簽訂訂單5500噸,正在籌備通過“縣長+薏仁姐姐+網紅”聯盟直播帶貨銷售茶葉55噸,銷售總金額達550余萬元,全縣茶葉基本處于供不應求狀態,預計2020年可實現產值2.2億元,帶動就業80萬人次,輻射帶動農戶2.2萬戶8.6萬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7480戶2.62萬人),戶均增收1萬元以上。
“全生態鏈”建設。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建立“茶—林—灌—草”立體化生態系統,大力推廣茶園間作經濟林木、林下養殖等新型發展模式,調優茶葉產品結構,以綠茶加工為主,以紅茶、抹茶等茶類開發和生產為輔,加強清潔化生產,茶葉加工企業實行全程茶葉生產清潔化生產,逐步建設林中有茶、茶中有林生物多樣性的生態茶園,通過統一標準、統一防治、統一技術、統一肥藥,抓好茶園施肥、修剪除草、病蟲草害防治等關鍵環節,引導支持茶園平衡施肥,大力推廣使用茶葉專用肥,確保施肥足量、及時、高效,有條件的高效茶園推廣肥水一體化,實現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同時,依托世界唯一“茶籽化石”,堅持“以茶助旅、以旅興茶”發展模式,配套建成茶文化園,逐步形成茶葉種植、加工、休閑、消費、旅游逐步融為一體的生態園。
“全責任鏈”落實。圍繞生態茶產業建設目標,實施基地建設、質量保障、品牌創建、渠道建設、加工升級、提質增效、改革創新等“七大工程”,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結果導向,成立茶產業專班,實行專班化推進、圖斑化種植、網格化落實、過程化管理、目標化考核。通過全責任鏈落實,采取“精制廠+初制廠+基地+農戶”運行模式,帶動全縣3萬畝茶園開展夏秋茶生產,徹底改變過去茶農只采春茶,不采夏秋茶的局面。
掃描印象黔西南公眾微信二維碼,獲取更多精彩!
(來源:中共晴隆縣委宣傳部 圖:陳亞林 編輯:印象黔西南)
近年來,晴隆縣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把茶葉產業作為“一縣一業”,全產業鏈發展、全要素鏈配置、全利益鏈聯結、全生態鏈建設、全責任鏈落實,延長產業鏈、提升附加值,加快推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推動生態產業扶貧。
“全產業鏈”發展。按照“1個育苗基地+20萬畝生態茶園+20個茶青交易市場+30個茶葉加工廠+40個茶葉實體店及網店”布局,形成“良種繁育與供種—茶園種植管護—茶青原料交易—茶葉生產加工—大宗茶與名優茶銷售—電商物流服務(網上+實體店)”產業鏈條;建立32個“一村一品”專業茶葉村,帶動5千戶貧困農戶發展家庭茶葉種植農場,每戶種植茶園5畝,年銷售茶青原料5000斤,年戶均銷售收入2萬元,帶動2萬貧困人口脫貧。目前,已配套良種育苗面積1100畝,可供4萬畝茶園種植,在原已種植12.1萬畝的基礎上,今年新植4萬畝,累計面積達16.1萬畝(現有可采茶面積6.7萬畝),2021年達到20萬畝規模。同時,整合涉農資金1.22億元投入茶產業,新建3000噸精制茶葉精制加工廠1座、茶葉初制加工廠16座,實現年生產加工能力6000噸,預計2020年干茶產量可達5300噸(其中:名優茶300噸,夏秋茶5000噸)。
“全要素鏈”配置。從技術服務、資金籌措、物資準備等全要素配置。堅持“統一包裝、統一宣傳、統一標準、統一銷售、統一管理”,利用“晴隆綠茶”取得的“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和“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優勢,重點主打“晴隆綠茶”,已經研發出“貴隆小蘭花”、晴隆“扁型茶”等名優產品,加快制定“晴隆綠茶”企業標準、品牌管理制度,不斷提高茶葉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加強對全縣茶葉技術干部、茶葉企業、茶農提供科學精準技術指導服務。抓好全民愛茶、懂茶、學茶的文化氛圍的營造,讓全縣34萬人了解茶、關心茶、宣傳茶,為茶產業發展助推脫貧攻堅貢獻每個人的力量。根據《晴隆縣茶產業三年行動方案(2019-2021年)》,按照“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風險可控”原則,圍繞“基金用出去、產業快發展、群眾能致富”目標,切實加強管理,結合茶產業發展需求,開展項目申報和評審,及時研究整合涉農資金投入茶產業,定期召開銀企、銀政及政企對接會,搭建金融機構、投資擔保機構與茶企之間信息共享平臺。同時對新植茶園土地流轉、茶苗栽植及后期管護所需資金,支持經營主體申報脫貧攻堅專項基金。
“全利益鏈”聯結。依托晴隆縣茶業公司等龍頭企業,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方式,實現土地流轉、入股分紅、務工就業(三次就業、三次獲益)、茶青銷售等四次增收。龍頭企業將自有茶園按20—50畝為一個單元反租倒包給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農戶,由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或農戶負責茶葉基地建設、茶園管護等前端產業鏈,由企業負責統一技術管理、保底收購茶青、產品加工、市場銷售等后續產業鏈。組建茶葉采摘、茶園管理、病蟲害防治茶葉勞務服務專業化組織,上承前端產業鏈,下接后端產業鏈,并納入全縣勞務合作助力脫貧攻堅體系,培育一批農民經紀人,推動茶產業各個環節專業化分工。逐步拓寬利益鏈接渠道,按照輻射帶動型和入股分紅型的模式,采取“訂單+直播+實體店”銷售方式,晴隆縣茶業公司建設3000噸精制茶葉加工廠,統一收購全縣初加工生產的毛茶精制拼配銷售,初制加工企業輻射帶動合作社和農戶發展茶園,加工企業按照市場價收購農戶生產茶青,加大產品銷售力度。目前,已簽訂訂單5500噸,正在籌備通過“縣長+薏仁姐姐+網紅”聯盟直播帶貨銷售茶葉55噸,銷售總金額達550余萬元,全縣茶葉基本處于供不應求狀態,預計2020年可實現產值2.2億元,帶動就業80萬人次,輻射帶動農戶2.2萬戶8.6萬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7480戶2.62萬人),戶均增收1萬元以上。
“全生態鏈”建設。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建立“茶—林—灌—草”立體化生態系統,大力推廣茶園間作經濟林木、林下養殖等新型發展模式,調優茶葉產品結構,以綠茶加工為主,以紅茶、抹茶等茶類開發和生產為輔,加強清潔化生產,茶葉加工企業實行全程茶葉生產清潔化生產,逐步建設林中有茶、茶中有林生物多樣性的生態茶園,通過統一標準、統一防治、統一技術、統一肥藥,抓好茶園施肥、修剪除草、病蟲草害防治等關鍵環節,引導支持茶園平衡施肥,大力推廣使用茶葉專用肥,確保施肥足量、及時、高效,有條件的高效茶園推廣肥水一體化,實現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同時,依托世界唯一“茶籽化石”,堅持“以茶助旅、以旅興茶”發展模式,配套建成茶文化園,逐步形成茶葉種植、加工、休閑、消費、旅游逐步融為一體的生態園。
“全責任鏈”落實。圍繞生態茶產業建設目標,實施基地建設、質量保障、品牌創建、渠道建設、加工升級、提質增效、改革創新等“七大工程”,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結果導向,成立茶產業專班,實行專班化推進、圖斑化種植、網格化落實、過程化管理、目標化考核。通過全責任鏈落實,采取“精制廠+初制廠+基地+農戶”運行模式,帶動全縣3萬畝茶園開展夏秋茶生產,徹底改變過去茶農只采春茶,不采夏秋茶的局面。
掃描印象黔西南公眾微信二維碼,獲取更多精彩!
(來源:中共晴隆縣委宣傳部 圖:陳亞林 編輯:印象黔西南)
贊賞金額:¥元
【免責聲明】
該文觀點和立場僅代表作者本人,印象黔西南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素材、版權屬于原作者,轉載素材僅供大家欣賞和分享。
投稿郵箱:yxqxn@foxmail.com